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历史上有六大茶人,其中有一位茶人还当过皇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1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58
内容摘要:中国历史上有茶圣、别茶人、茶仙、茶神、茶怪、茶皇六大茶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茶圣——陆羽以佛、道、诗、禅、仙、儒集于一身者非陆羽莫属。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羽让茶源远流长。史载经书,一部《茶经》写出华夏

中国历史上有茶圣、别茶人、茶仙、茶神、茶怪、茶皇六大茶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茶圣——陆羽

以佛、道、诗、禅、仙、儒集于一身者非陆羽莫属。

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羽让茶源远流长。

史载经书,一部《茶经》写出华夏文明的优雅心情,写出茶的灵魂。

而且陆羽的人品与茶一样,他的一生和李季兰的爱情,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等人的友情是那样的纯真和高雅,不愧为茶圣。

别茶人——白居易

在中国文人墨客都爱茶,茶里有智慧、有文泉、有思涌。

读过《长恨歌》、《琵琶行》的人都会吟上几句,答谢好友李宣写的一首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因缘我是别茶人”,表现茶人是位善于鉴茶识水的“别茶人”。

他的另外一位好友元稹知他爱茶,特写了一收宝塔诗相赠。

他就是白居易。

晚年的白居易更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并开始以茶悟人生,洗涤热衷功名利禄的熏心,终博名“白乐天”,世称别茶人。

茶仙——苏东坡

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沉醉于茶,寄身于茶。

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他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炼手段,并主张“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

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他随缘自适,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体悟和胸襟抱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食粮,不愧为茶仙。

茶神——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酷爱茶也爱诗,以差悟诗而言志,著有一万多首诗,其中有三百多首茶诗。

诗人把茶当作一门悟的艺术和品的文化,茶气是悟的翅膀,茶色是悟的羽毛,茶水是悟的洗礼。

诗人正是在品着清香氤氲的茶香,而悟着神秘美妙的世界。

到83岁时还写下了“桑苎家风君勿实,他年犹得作茶神”,诗人希望陆羽的茶道代代相传,自己下辈子还当茶神。

茶怪——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居然清茶里悟人生,顶峰之极,而悟出“了难得糊涂”千古流传,真怪!

他的画怪,六分半书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

诗人认为世间难得有清泉、清茶这样的芳洁之物,这世间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与其朋友的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来显其君子之得。

板桥也是写茶联最多之人,“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清山当画屏”,“香文古鼎把九个,日著新茶两三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但若是我们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桥的人生,就是“糊涂”而真,见怪不怪了!

茶皇——乾隆

贵为皇帝却精于品茗,首次提出“咀嚼四顾甘”的品茗方法,用细啜慢饮去品味茶之清香之味,是一位真正把茶这个“自在之物”化成“为我之物”的高人。

以茶论道,用茶沟通,以茶驭人,用品茶来论治国的宽猛之道,并首创“三清茶”用梅花佛手、松仁入茶,惠送群臣,敬示为臣要清如茶水,勤政廉明。

为招揽人才创办“经筵茶典”,亲自讲学并赐茶宴。提出把茶作为讲政德,倡清廉、崇礼仪的方法。

施展茶外交,送茶给边陲少数民族加强民族团结。又摆“三清茶宴,宗亲茶宴”笼络人心。

古往今来,最善于将茶道中博大精深的哲理用于治国实践的天才,以茶休闲,养精蓄锐,日理万机,以茶养生,延年益智,活到88岁,成为中国皇史的寿魁君王,以茶治国驭臣,开创乾隆盛世,不愧为“茶皇”。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历史上有六大茶人,其中有一位茶人还当过皇帝”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86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