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文化的礼仪和规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0:2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6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以礼相待,待客之道自然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茶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以茶待客是我们接触到最多的场景,客人至,准备好精致的茶具,烫洗一番,取适量的干茶,冲入沸腾的开水,泡上一杯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以礼相待,待客之道自然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茶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以茶待客是我们接触到最多的场景,客人至,准备好精致的茶具,烫洗一番,取适量的干茶,冲入沸腾的开水,泡上一杯热茶,从而来招待客人。

那么,在茶文化活动中,有哪些礼仪喝规矩是需要注意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着装:饮茶活动中,应着装朴素,切忌浓妆。

备茶:备茶、取茶应尽量使用茶具,不可直接上手。

清洁:泡茶前及时清洗茶具,保持干净整洁。

斟茶:倒茶七分满为佳,避免茶汤洒落。

行礼:主人倒茶,客人应及时感谢或行叩指礼。

添茶:及时为客人更换或添加茶水,避免空杯。

茶文化的礼仪与规矩有哪些

1、备茶

每个人的喜好都有所不同,对于茶叶亦是如此。

在招待客人时一般不要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是会先询问客人喜欢什么茶,有什么口味偏好。

然乎再行决定泡什么茶,冲泡之前,可对客人介绍一些茶叶的特点,从而让客人对茶叶有个大概的了解。

2、茶席布置

简约才是喝茶人的习性。

简单无需奢华,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花器等装饰品,应符合主题,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主要茶具、茶席融为一体,避免喧宾夺主。

3、茶具清洁

泡茶时,对于茶具要使用开水及时烫洗。

一来可以清洁杯具,二来可以温杯,激发茶香。

当然,也是处于对客人的尊重。

3、避免接触

递茶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杯口。

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奉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取茶

取茶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取茶,不要用手抓。

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

5、顺时针的讲究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

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逆时针。

6、分茶

分茶时注意一般七分满为佳,低位置斟茶,不得倒入过满,溅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茶道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分茶时,茶杯多放于客人右手的前方。

7、最后为自己添茶

习惯上,最右方的茶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8、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

茶桌礼仪注意点

1、衣着

喝茶时候的衣着,最好不要太浮夸、太潮流,衣着低调一些,才更符合喝茶时候的情境,否则会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很不和谐。女人着旗袍、棉麻素服,会是茶桌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交谈

茶桌上可以谈话,但需注意声音不可过大,可以谈论茶,也可以谈论别的,但是话题要跟其他喝茶的人合得上。妆容 女士喝茶时最好施淡妆,不可喷香水,以免影响到其他茶客喝茶的感受。口红如果沾染到杯子上,也会不够雅观,有失礼节。

3、 离场

喝茶的时候手机关闭声音,开启震动即可。离场 若无特殊情况,喝茶中途勿轻易离场。如需离场,轻声跟茶主人示意,小心离开便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文化的礼仪和规矩”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86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