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道精神是什么的核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7:4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626
内容摘要: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茶道精神可从事茶文化活动,而茶道精神的内含则为和、静、怡、真,通过茶道精神、内含、文化等,我们可以更好的从事茶叶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亦是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茶道精神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茶道精神可从事茶文化活动,而茶道精神的内含则为和、静、怡、真,通过茶道精神、内含、文化等,我们可以更好的从事茶叶活动,并可以更好的传承与弘扬茶文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记忆、操作的“茶德”。

现代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提出要通过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来表述,“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茶文化内涵的和、静、怡、真

几千年的饮茶习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碰撞,凝聚和提炼出中国茶道精神,即“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怡”是中国茶道的独特享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和”,是儒家、佛教、道教共通的哲学理念,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茶圣陆羽认为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风炉的制造材料是铁,从“金”;煮茶燃烧的是木炭,从“木”;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风炉放置在地上,从“土”;木炭燃烧,从“火”。这也是《周易》中的“保合大和”的思想。

“静”,是中国茶道修身养性、追求自我的必由途径。

只有“静”,才能通过淡淡的茶汤品味人生真谛,才能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才能通过小小的茶壶去领悟宇宙的奥秘,才能通过茶道修习来也锻炼人格、超越自我。

古往今来,众多高僧、儒生,都异曲同工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途径。可谓是“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去静字无妙法”。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则虚怀入谷、内敛含藏、洞察秋毫。

“怡”,乃和悦、愉快之意。文人学士饮茶,重在“茶之韵”,在饮茶之中,吟诗作对,修身养性,寄托情怀,交朋结友;佛家饮茶,重在“茶之德”,利用茶来提神,辅助参禅悟道;道家饮茶,重在“茶之功”,利用茶叶的药用价值,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最后羽化成仙。

“真”,意为真理、真性、真诚,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理”是指在品茶中领悟出“道”,得到精神的升华;“真性”是指在品茶中表露出真正的自我,无拘无束,任由思想海阔天空;“真诚”是指在品茶中坦诚相见,交流感情,沟通思想,理解对方。

可见,“和、静、怡、真”,构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茶道精神的高度概括。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道精神是什么的核心”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86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