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中英饮茶习俗有何相似之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4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775
内容摘要:首先中式茶品种丰富,茶类齐全,且有完整的泡茶流程,饮茶更是文化的传承,渗透于生活、职场、社交等场合,中式茶饮讲究清饮,注重纯粹的单一品种,而英式茶品种较少,以红茶为主,主要体现在下午茶,有饼干、蛋糕等

首先中式茶品种丰富,茶类齐全,且有完整的泡茶流程,饮茶更是文化的传承,渗透于生活、职场、社交等场合,中式茶饮讲究清饮,注重纯粹的单一品种,而英式茶品种较少,以红茶为主,主要体现在下午茶,有饼干、蛋糕等搭配,注重调饮,风味饮用,更加直接简单。

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汉唐开始,茶叶与丝绸一样,作为中国的珍贵之物向外传播。在1650年传到英国。

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那时候,红茶之珍贵不亚于白银。

新王后优雅的泡茶方式令英国贵族争相效仿,品茗风尚迅速风行并成为当时“高大上”的象征,英国上流社会掀起一股“最炫中国茶”之风,凯瑟琳则被称为“饮茶皇后”。

如今风靡全球的英式下午茶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流行起来的。当时英国的生活习惯是午餐非常简单,而晚餐通常在晚上八点甚至更晚,这样在下午的时候很容易感到饥饿。并搭配小饼干和松饼,并配上中国的红茶来享用,并以此方式招待来做客的闺蜜们,得到她们的连连称赞。

于是,下午茶之风在英伦三岛流行起来,成为绅士淑女日常交际以及文化沙龙的重要部分。

英伦下午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要选择上等的精美茶具和蕾丝边的餐桌布、茶点固定为三层托盘,最下一层为迷你三明治、中间司康、上面是蛋糕和水果塔,要从下至上地品尝;音乐和鲜花更是必不可少,并且以古典为美,曲必悠扬典雅,花必清芬馥郁。

后来随着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到城市,下午茶也从王室贵族走入平民百姓之家,成为人们休息放松、款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变成英伦生活的一个标签。正如一首英国民谣所唱:“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从茶本身来讲,中国茶提倡“清饮”,西方则喜欢“调饮”。

中国茶一直在追求没有任何添加的单一产地茶,而且一款茶多次冲泡,感受每一泡的不同香气和口感。

而西方的茶则强调“拼配”,以正山小种、祁门红茶、大吉岭红茶或锡兰红茶为底,搭配各种果味的或花味的香料甚至还有佐料(比如肉桂)。西方人不喜欢复杂的冲泡,以一个简单的茶包就代替了中国一系列的泡茶程序。例如风靡世界的英国“伯爵红茶”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它就是以红茶为底加入佛手柑调配而成的,通常是袋泡茶。拼配成了西方茶文化的重要一环。

其次,中国茶种类繁多、百家争鸣,而西方人则偏爱红茶,一枝独秀。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的六大茶类,很多地方都有自己代表特色的茶。

而西方人则对红茶情有独钟,虽然近些年绿茶、白茶和普洱也开始出现在欧美茶店,但是其主体还是红茶,无论是作调饮底茶还是单一红茶饮用。这与最早传入西方的茶是红茶有关。

透过“茶”字,“人在草木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是人与自然的连接,茶作为媒介,帮助人回归自然,坚守本心,达到天人合一,进而开悟的过程。中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茶道也追求儒家高雅的君子品格,追求道家淡泊归朴的自由精神,以及禅宗禅茶一味的悟道方式。中国茶道承载中国传统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

而以英式下午茶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并不侧重泡茶技巧,讲究的则是环境高雅、氛围和谐,茶具要考究的镶金边骨质瓷、茶匙要金光闪闪,搭配的点心品种多样,来宾一定要穿着得体。而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家长里短、工作人生,手拿茶杯,享受下午的一段美好时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英饮茶习俗有何相似之处”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81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