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有关的名字为荼、槚、蔎、茗、荈,除此之外,还有云华、香茗、清友、不夜侯、清风使、龙芽风草、涤烦子、嘉木等、凌霄芽、瑞草魁、苦口师等;除此之外,与茶结合,从而形成的茶名有顾渚紫笋、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峨眉雪芽、雨花茶、不知春、平水珠茶、江山绿牡丹等。
茶的同义字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文字还不统一。茶的名称也存在同物异名,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直到唐代宗上元初年(公元765年),陆羽(733-804)的著作《茶经》问世,书中将“荼”字减去一横,成为“茶”(ch)。
据《茶经》注释,“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字”,至此,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另有记载,“茶之名,始于王褒《僮约》,盛著于陆羽《茶经》”。茶字确定前有多个同义字。
荼,据说最早出现于周朝,据晋代《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蜜……皆纳贡”。
槚,最早出现在《尔雅》中,即“槚,苦荼”。
蔎,据《说文解字》载,“蔎,香草也,从草设声”。本指香草,同茶一样,具有香味,故借之称茶。
茗,字的有关记载为,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有“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广雅》有“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荈,关于“荈”的记载,有郭璞《尔雅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等。
以形状为主而来的雅称
茶叶本为食饮之品,其审评包括其外形和内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对茶叶皆有不同的称呼。
鸟嘴
唐代郑谷《峡中尝茶》诗,“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雀舌
一词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载,“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芳芽
元代徐世隆诗云,“兔毫盏净啜芳芽”。
凌霄芽
元代杨维桢所撰茶事散文《煮茶梦记》文中记载,“铁崖道人卧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
茶叶的雅称
1、苦口师
以拟人手法戏称茶之滋味,即浓茶味苦,语出皮光业。皮光业,五代人,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父子二人皆嗜茶爱茶,都有佳作留世。陶毂《清异录茗荈录》载,“皮光业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才至,未顾尊罍,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噱曰:此师固清高,难以疗饥也”。
2、“云华”
语出唐代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即“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盆池有鹭窥蘋沫,石版无人扫桂花”。
3、“碧霞”
语出元相耶律楚材《西域从君王玉乞新茶》诗,“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4、“乳茗”
语出清代桐城派学者姚鼐(ni)的《同秦澹初等游鸿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忆僧窗啜乳茗”。
5、消毒臣
唐代曹邺(y)《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6、“瑞草魁”
语出唐代诗人杜牧《题茶山》,诗云,“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7、不夜侯
语出西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荼,令人少眠,故荼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唐末孙樵曾在《送茶与焦刑部书》提到,“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侣,慎勿贱用之”。
茶还有一别称为“清人树”,《茗荈录》载,“伪闽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年初,嫔嫱戏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8、清友
该词出自唐代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之句。
9、清风使
出自五代陶毂(ɡū)《清异录》,据载,五代十国时,便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可能是由于茶具有清风通骨的作用。
10、涤烦子
语出唐代施肩吾诗,“年来如抛梭,不老应不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颠狂楚客歌成雪,媚赖吴娘笑是盐。荷翻紫盖摇波面,蒲莹青刀插水湄。烟黏薜荔龙须软,雨压芭蕉凤翅垂。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10、冷面草
《茗荈录》载,“符昭远不喜茶,尝为御史,同列会茶,叹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
11、“嘉木”
出自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据说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饮茶遂成风俗,初饮不惯之人饮之不快,故戏称为“水厄”,意为“水灾”。《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载:“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