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中国茶道入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6:5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239
内容摘要:一、茶量茶叶种类繁多,茶叶用量也不尽相同。冲泡绿茶、花茶、黄茶、白茶时,每杯约置3克茶叶,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饮普洱茶时,5~10克茶叶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叶中,投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茶叶体积约

一、茶量

茶叶种类繁多,茶叶用量也不尽相同。冲泡绿茶、花茶、黄茶、白茶时,每杯约置3克茶叶,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饮普洱茶时,5~10克茶叶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叶中,投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茶叶体积约占壶容量的2/3左右。

二、水温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是因茶而异。细嫩的高级绿茶或黄茶,以75℃85℃为宜。茶叶愈绿、愈嫩,冲泡水温越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也不会被破坏;一般的红茶、白茶、花茶以及乌龙茶,宜用正沸的开水冲泡。

三、冲泡时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可渍出40~45%;泡第二次,能渍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渍出20%左右;泡第四次,能渍出10%,泡第五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茶叶以冲泡四次为宜。当然茶叶冲泡的次数也是因茶而异,冲泡乌龙茶时,因为壶小茶叶量多,故一般冲泡七次仍有余香。而云南的普洱茶,冲泡十二次仍有余香。不同的茶叶由于茶芽嫩度不同,所以在冲泡时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一名爱茶之人应熟练的掌握不同茶叶的冲泡技巧

茶道入门泡茶知识

温杯

包括盖碗和茶杯,主要目的就是让茶具具有一定的温度,以利于茶香挥发。不过其实对于入门者来说,这并不是必须的一个步骤,直接将茶叶放在盖碗里泡也可以。

洗茶

洗茶这一步可有可无,除非一些老茶,要通过洗这一过程,让茶叶在水中充分舒展,以利于后面几泡茶中成分的溶出。

冲泡

水烧开,倒大概八、九分满就好,不容易烫手。洗茶的话倒完水立即出。之后将滤网置于公道杯之上,第一泡大概浸泡10-15秒出汤,以后每一泡延长10秒左右。到了4、5泡以后,如果继续冲泡,则需要延长更长的时间

品饮

先闻香、后品茶,茶汤温度降低,会使得茶香变得不明显,所以需要趁热闻香,然后品饮茶汤,可以让茶汤在口腔中稍作停留,感受下茶汤在口腔中留下的感觉以及咽下后舌根两侧和喉咙的感觉。

茶的种类

1.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茶、日照绿茶、雪青茶、碧罗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竹叶青、都匀毛尖、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西农毛尖等。

2.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1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主要花色有: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等。

3.黑茶

黑茶主要是云南的普洱茶。普洱茶又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1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6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等。

5.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6.白茶

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国茶道入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7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