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文化 » 正文

茶桌之上,注意这些细节,方可受人之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1:13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56
内容摘要:“客来敬茶”,这是中国人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实暗含了许多礼仪和学问。通过沏茶、倒茶、闻茶、饮茶等动作,往往就能体现出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礼仪。在茶桌上,学文化,知礼仪,是每个喝茶

“客来敬茶”,这是中国人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实暗含了许多礼仪和学问。

通过沏茶、倒茶、闻茶、饮茶等动作,往往就能体现出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礼仪。在茶桌上,学文化,知礼仪,是每个喝茶人都应该做的功课。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应知道一些茶礼仪细节,才能营造更好的品饮氛围。招待客人,注意这些细节,才能展示主人的风采。

1

茶席布置要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可喧宾夺主。

待客茶席要保持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放在桌面以外。花器等装饰品,应符合主题,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主要茶具、茶席融为一体,避免喧宾夺主。

2

没弄清楚客人喜欢什么茶,就直接冲泡,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主人最好事先询问客人喜欢喝什么茶,做好准备;或者多准备几种茶,等客人落座之后,询问客人的喜好并让客人挑选。

当确定好茶之后,可以简要的介绍一下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点、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可以仔细的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让在座的大家对茶有基本的了解,也可以对整个喝茶的氛围进行预热。

3

茶具保持清洁,冲泡前不温杯就请人喝茶,会给人造成不卫生的印象。

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在客人面前,用开水把茶具都烫洗一遍,不仅可以去除茶具的异味,提高茶具的温度,对后续茶汤的表现也会更好,给客人最佳的的品饮体验。

4

用手抓茶叶,手上的污渍容易让茶叶受潮。

用手抓茶叶,给人不讲卫生的感觉。此外,手上的一些气味容易沾染到茶叶上,也会影响到茶的品质。

正确做法是用茶匙取适量茶叶,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或茶叶袋)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将茶叶倒出。

5

倒茶时要注意壶口的方向

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逆时针。

6

递茶给客人时,手触碰到杯子的杯沿,会给人造成不卫生的印象。

有人给客人递茶杯时,没有留意拿杯子的手势,直接就随手拿起,手往往容易触碰到杯沿,让客人看了心里不舒服,但又不方便说出来。

请客喝茶可以用杯垫或者托盘。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手拿杯子偏下面的位置。

7

为客人倒茶时要均匀分茶,由主人“扫尾”。

分茶时要注意不得溅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茶道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习惯上,最右方的茶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

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桌之上,注意这些细节,方可受人之敬”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73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