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存放 » 正文

茶叶存放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2:26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98
内容摘要:茶叶的保存方法:绿茶适合罐装密封冷藏;红茶需要置于密闭干燥容器内保存;乌龙茶则用铁罐、锡罐等双层盖的茶叶罐常温储存即可;白茶则三层密封保存法;普洱茶则用棉签纸,在常温无异味环境下保存,总之存茶要做到:

茶叶的保存方法:绿茶适合罐装密封冷藏;红茶需要置于密闭干燥容器内保存;乌龙茶则用铁罐、锡罐等双层盖的茶叶罐常温储存即可;白茶则三层密封保存法;普洱茶则用棉签纸,在常温无异味环境下保存,总之存茶要做到:防压、防潮、密封、避光、防异味。

茶叶存放方法:

1.绿茶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密封、冷藏、无异味,保质期:1年左右。

很多人都认为茶叶一定要在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其实绿茶的鲜度非常重要。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线、存放环境的味道都会让茶叶的香味慢慢变弱。绿茶的特点是鲜爽,冷藏是保存绿茶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要注意冰箱中的异味,做好密封是很有必要的。

从冰箱里拿出的时候因为温度差的作用,袋子上会结霜。这时候直接打开茶叶会受到湿气请务必注意,从冰箱拿出来后放置一段时间,恢复常温在开封。

即使非常注意,茶叶的鲜度也会慢慢流失的。绿茶不宜存放过久,尽快饮用。购买的时候量力而行,不要买的太多。

2.黄茶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密封、低温、无异味,保质期:1年。

保存黄茶时,可在茶叶袋中放入保鲜剂,密封以隔绝空气。一般情况下,黄茶保存在5-6℃为好,因为茶叶在高温或常温条件下可加快衷化速度,很容易陈化,从而影响黄茶的品质。建议套用多几层包装,直接放入冰箱内储存,并注意避免与其他食物一起冷藏,以免茶叶吸附异味。

茶叶中的许多物质会自动氧化,故无氧条件就能杜绝此类变化。保存黄茶的温度最好将温度控制在5℃左右。黄茶不宜存放过久,尽快饮用。

3.白茶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厌氧、密封、无异味,保质期:越陈越香醇

白茶的存贮对湿度、温度、光线、氧气和空气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氧气容易与白茶发生氧化反应,特别是茶叶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维生素C。受氧化的茶叶,会发生品质的改变,使茶汤色变红,甚至变褐,使茶失去鲜爽味。

白茶害怕与大量的氧气接触,但后期转化又需要少量氧气,所以密封保存不需要抽真空。长期贮藏白茶,最佳温度保持为10-30℃之间。不能打开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4.乌龙茶保存方法

正常为2~3年,乌龙茶又名青茶,是一个特殊品种,因为常见的青茶有两大代表,一类代表是铁观音、台湾高山茶等,另一类是岩茶、单枞等。

颗粒状(关键词:抽真空、密封、冷藏):代表是铁观音、台湾高山茶,这类茶叶如果想尽可能长时间地保证茶叶的品质不受到损害,可将茶叶抽真空后放入干燥、无异味、可密封的容器中,再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即可。

条索状(关键词:密封、防潮、常温):代表茶是岩茶、单枞、东方美人等。保存这类茶叶以密封性佳的包装为首选,常温放置于干燥无异味便可。

5.红茶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密封 常温 防潮,保质期:两年左右

红茶的保存需选用食品级的包装袋,密封存放于常温无异味处。红茶保质期也不算久,购买的时候量力而行,不要买的太多。

一定要密封。

购买时一定要咨询生产日期。

6.黑茶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喜氧、无异味、常温、防潮,保质期:越陈越香醇

黑茶是可以保存很久的茶叶,且越陈越香,存放时间越久味道越来醇厚,价值也越高,因此保存好黑茶非常重要。储放黑茶的贮藏室一定要通风,让其自然氧化,吸收空气中的自然水分。在包装的时候,也要选择透气性强的材质进行包装储存。

黑茶的存放虽然可以接触大量的氧气,但南方回南天和梅雨季节容易使茶叶发霉变质。所以要关好门窗,做好抽风控湿等的措施。注意环境的洁净度。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叶存放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432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