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陶壶怎么用 用陶壶泡好一壶普洱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16 12:5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64
内容摘要:泡茶是一门很有学问的文化,由于茶道文化中很多都是用专业茶具来进行区分各类茶叶的泡法的。说道茶道就不得不说陶壶了,陶壶在茶道文化中也是一件举足轻重的茶具之一,很多茶艺表演中陶壶都是最为主要的茶具。那么对

泡茶是一门很有学问的文化,由于茶道文化中很多都是用专业茶具来进行区分各类茶叶的泡法的。说道茶道就不得不说陶壶了,陶壶在茶道文化中也是一件举足轻重的茶具之一,很多茶艺表演中陶壶都是最为主要的茶具。那么对于很多初次接触茶道的朋友来说,陶壶怎么用这个话题是很常见的,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陶壶的使用方法,教大家用陶壶泡好一壶普洱茶。

泡好一款茶,首先要充分醒茶:短期内要喝的茶一般应拆开来,放入紫陶罐中醒茶1-3个月,罐内装茶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二,没有条件的茶友也可以将拆开的茶,临时放入牛皮纸袋或大的信封中醒茶,醒茶时要注意避光避异味、半月左右将茶翻动一下并保持必要的环境温度。如果要泡一壶好茶,要了解普洱茶有生普、熟普和不同年份之分别,需要用不同的茶壶,否则茶味就会显得混杂。紫陶茶壶可以发挥茶味到极至。

下面说说紫陶壶冲泡普洱茶的方法

1、备具

根据茶性挑选适合的壶,汤色淡选用浅色的壶,汤色重选用深色的壶。备好清洁的冷水,准备好烧开水的器具,或者事先烧好开水,贮于热水瓶备用。

2、温壶涤具

在壶中置入烧开的清水,烫壶,倒入公道杯,再由公道杯分别倒入品茗杯中,用“狮子滚绣球”、或逆时针平摇品茗杯、或以手滚动温杯的手法温洗品茗杯,再将品茗杯的水直接倒入茶盘中。

3、投茶

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置茶用茶匙从茶叶罐中取出茶叶投置入杯壶中;或将茶叶罐中的茶叶先倒人茶荷,再转倒入壶中;或将茶叶缸的茶叶先倒入罐盖,再转倒入壶中。置茶量则根据所品的茶品而定。

4、润茶

沸水置入壶中,水位为刚浸过茶叶,快速倒去以唤醒茶叶,重复一次。润茶水同时可留在公道杯中,用来淋壶,以保持茶汤的温度,或用来温杯涤具。

5、侯汤

请注意注水的速度和角度。注水的速度会影响到水的温度,注水快则温度高,注水慢、水流细则水温相对要低一些,要针对所泡茶叶特性的不同来做出适当调整。注水的角度会影响到水对茶叶的冲击和茶叶的翻滚,“毫”较多的茶和熟茶不能过于冲击和翻滚,否则茶汤会浑浊不透亮。

6、出汤

壶中的茶水通过过滤后倒入公道杯,再均匀的低斟分入品茗杯中。低斟,是茶泡好后,由低位慢慢倒出,壶嘴最好贴近杯沿,以免香气涣散,温度降低。若没有公道杯,可采取巡回式分茶,一壶茶,通常分四杯。从茶壶倒茶入杯时,不要一次倒满,开始每杯先二点,然后巡回均匀地加至七分满,使每杯茶汤浓度一致,当茶壶倒茶入品茗杯将尽时,以“点”状将“精华”依次“点到各品茗杯中,每杯要滴的均匀,以求每杯茶汤浓度一致

7、敬茶

又称奉茶敬客,即将品茗杯双手托举齐眉,奉给宾客

8、品饮

接茶后,趁热品尝,品饮时先观汤色,重在闻香,然后再啜味。茶汤入口不咽下喉,边吸气边在舌尖打转,反复品赏,徐徐咽下,领略甘美的回味。

当然,普洱茶的冲泡并非一定要按照上述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条件、喜好,随意“发明”各种泡法,普洱茶是用来喝的,只要口感良好,醇厚韵长,就是一杯好普洱茶,如果强迫大家用固定的方式来饮茶,那也就失去了茶之乐趣了。

用心才能泡好茶,好茶更要用心泡,经验、理论只是个引子,使用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温度和冲泡时间,会发现即使是同一款茶的每一泡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更别说世间有那么多不同的好茶。茶文化是深邃的,是广博的,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茶之玄妙。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陶壶怎么用 用陶壶泡好一壶普洱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30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