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看宋徽宗“代言”的建盏,如何挑逗昆明藏家宋徽宗用什么茶具喝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0:3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254
内容摘要:导读:相比各种梅子青、冰裂纹等“小清新”之风盛行的茶器家族,深色系的建盏是个特别存在。它的釉层厚重,体型较大,与其说是茶杯,不如说是茶碗。这个在冲泡茶法兴盛后,星光就逐渐暗淡的建盏,在千年前的宋朝却风

导读:相比各种梅子青、冰裂纹等“小清新”之风盛行的茶器家族,深色系的建盏是个特别存在。它的釉层厚重,体型较大,与其说是茶杯,不如说是茶碗。这个在冲泡茶法兴盛后,星光就逐渐暗淡的建盏,在千年前的宋朝却风靡得令人发指,甚至宋徽宗也为其著书立说,日本人更奉为国宝。

宋人用建盏“吃茶”

“建盏在宋代兴盛和当时饮茶方式有很大关系。”郑锋华介绍,与现代人把茶叶放到杯中用热水冲泡的方法不同,宋人喝茶采用的是“点茶”法先将茶饼烘烤、碾成粉末,再用沸水注入,出来的茶汤微稠如粥,所以当时有“吃茶”这种说法。北宋时还盛行“斗茶”,文人雅士常聚在一起,比赛各自茶叶的优劣。斗茶主要看汤色和汤花。蔡襄说“茶色贵白”,汤色纯白表明茶品上乘。而看汤花,即是看泡沫“咬盏”时间的长度,泡沫在碗边停留越久,“水痕”出现越晚,就是胜者。

“建盏之所以最适合斗茶,一方面在于它大而深的碗肚便于搅拌茶汤,而青黑的釉色易于观察汤色,厚厚的盏壁保温性极好,让汤色得到最好呈现。所以宋人饮茶,必备建盏。”郑锋华称,从明代废团饼改散茶开始,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从“点茶”变成“泡茶”,建盏也随之淡出视野。

皇室为建盏“背书”

要说建盏的头号粉丝,非宋徽宗莫属。在历代所有皇帝中最具艺术家眼光的宋徽宗赵佶看来,斗茶必须用“盏色青黑、玉毫条达”的建盏,以“燠发茶采色”。

郑锋华带来的众多收藏中,有花色形如兔毛的“兔毫盏”,这是釉在烧制过程中向下流动,形成放射状的细密纹理;还有像鹧鸪胸部羽毛上的斑点的“鹧鸪斑”;“最珍奇的就是曜变盏,日本人将百年难遇的曜变建盏称为曜变天目,奉为无上神品。在观看这些国宝时,日本人甚至要做足一套礼仪。”郑锋华自豪地说。

有了贵为天子的徽宗推崇,加之文人墨客的吹捧,宋代斗茶文化获得绵绵不断的发展动力,也使得宋代茶文化走向历史巅峰。

“水涨而船高”,宋代斗茶文化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建盏的发展和兴盛,使建盏最终成为宋代斗茶的第一茶盏。在郑锋华看来,建盏的魅力,不仅是美妙的器型与釉纹,更因为一件小小的茶盏,能准确诠释出宋代斗茶文化的真正内涵。正因如此,建盏顺理成章地成为那一时代美妙文化的代表。

新手携建盏求鉴定

“你看这个油滴的花纹极不自然,应该是化学药剂特意弄出来的,而且胎也不对。”现场,郑锋华对特意带着3只建盏前来求教的乔阿姨耐心讲解。乔阿姨此次带来的3只建盏都被鉴定为赝品,但她似乎早有心理准备,“以前我主要收集其他窑口的瓷器,最近才对建盏感兴趣。这次带来刚从各地收来的东西,就是想请专家帮掌掌眼。”乔阿姨说,她是西安人,很早以前就开始收藏各种瓷器,这几只建盏花费不高,买错了,就当是一种学习。

“云南的收藏队伍很强大,但至今为止,找我鉴定的建盏基本没一个是真的。”郑锋华告诉记者,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工匠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此外,胎土的关系也很大,不是当地的窑土,也烧不出真正的建盏。

“收藏前,藏家最好先了解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这样至少你不会买错器型。此外,你还需要有一个好心态,不要抱着捡便宜,以便一夜暴富的心态去收藏。”郑锋华透露,目前他正在跟政府沟通,希望利用自己的藏品建立一个免费宋瓷博物馆,“希望藏友能从这里领略到真品的魅力。” (节选,图/刘筱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看宋徽宗“代言”的建盏,如何挑逗昆明藏家宋徽宗用什么茶具喝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303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