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银壶是煮茶最好的选择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10 04:5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70
内容摘要:“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壶质量良莠不齐。

为让读者全面认识、了解银壶,本刊特约华北理工大学教授、蟠龙工艺董事长穆瑞田开辟专栏,以飨读者。

银壶煮水泡茶有哪些优点?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创品论银壶的专栏,今天来到了第四期。希望通过专栏的形式,让大家了解银壶、提升认知,进而享用银壶、养生保健、投资收藏。

相比常见的陶瓷、紫砂等材质的壶,用足银烧水壶煮水、足银泡茶壶泡茶,有哪些优点呢?我们可以由表及里来看一看。

纯净结实经久用

一方面,银壶的材质纯正,极少杂质,不会有什么不利于身体的物质析出(高品质的银壶纯度可达到99.9%)。陶瓷、紫砂等材质,时间长了就会析出内含铅锌等杂质,影响使用。

另一方面,银是柔韧性很强的金属,即使有磕碰,也很容易维修。紫砂、陶瓷、玻璃等材质的壶磕碰即碎,维修困难,许多爱壶之人都有过痛失好壶的经历。因此,银壶可以长期使用,乃至传承后代。

泡茶煮茶两相宜

银壶泡茶不沾染茶气、不易结茶垢,一把银壶可以泡各种茶。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写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某些其他材质的泡茶壶长期使用后会形成茶垢,茶垢则会滋生很多细菌,茶垢中还可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这些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害无益的。

爱茶之人遇到好的老茶,往往泡完后,还要煮一次或两次。用银壶泡完茶,可以直接把银壶放到电陶炉上煮,无需换壶。注意看好火候、别让茶汤溢出就是了,非常方便。当然,银壶也可以直接用来煮茶。

消除异味口感好

黑茶、白茶,都是耐存放的茶种,但长期存放就有可能混入异味,特别是南方湿仓霉味严重。银壶煮水泡茶,去除霉味的效率要比其他材质的壶高很多。笔者曾用一款湿仓熟普做过对比,不锈钢随手泡煮水陶瓷盖碗泡茶,霉味要第五泡后才去除;银壶煮水陶瓷盖碗泡茶,霉味在第二泡后就已去除了。

绿茶、生普等好多品种的茶都会有与生俱来的苦涩感,银壶煮水甜润顺滑,可以部分抵消化解这种苦涩感。有些品质差的茶,如果随意泡煮茶会让口感要求高的茶友感到难以下咽,用银壶煮水泡茶则会有明显改观。

扬香添韵提茶品

按照发酵度由低到高,茶可分为绿、黄、白、青、红、黑六大类,不同发酵度的茶叶所表现出来的香气、口感各不相同,人们对六大茶类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银壶适合冲泡各类茶,对于不同发酵度的茶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能够发扬茶的香气,增加茶的口感韵味。

绿茶、黄茶、白茶属于发酵度比较低的茶,银壶煮水冲泡,能够使更多的糖类物质、芳香类物质以及氨基酸释放到茶汤中,发扬茶汤香气的清幽,增加茶汤的醇和与鲜爽以及甘甜。

乌龙茶和红茶,重内质,香气滋味是重中之重。银壶煮水泡茶时能够使茶叶中丰富的芳香类物质、糖类、氨基酸、茶黄素及果胶类物质析出增加,茶汤香气高扬,口感更加醇厚、甘甜、鲜爽和润滑。

黑茶为后发酵茶类,发酵度很高,香气比较内敛、重口感。市面上的黑茶大多经过较长时间的仓储,茶叶活性较低。银壶煮水泡茶,在去除异杂味的同时,凸显茶叶的香气,还能够迅速激发茶的活性,增加茶业内涵物质的析出,茶汤顺滑淳浓。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银壶是煮茶最好的选择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8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