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汝窑茶具怎么养 详解汝窑茶具保养小窍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02 18:4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65
内容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茶道文化也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休闲项目了,茶道文化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茶具在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了,其中茶具中的代表汝窑茶具可谓是茶具中的贵族了,由于汝窑茶具的价格昂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茶道文化也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休闲项目了,茶道文化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茶具在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了,其中茶具中的代表汝窑茶具可谓是茶具中的贵族了,由于汝窑茶具的价格昂贵,那么汝窑茶具怎么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了汝窑茶具的保养方法,让大家可以尽情的享受品茶的乐趣。

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但是,在北宋额后期,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汝瓷在宋金战乱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

汝窑瓷器特点在其釉面上,其所用釉料为上好玛瑙制成,釉料呈现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制成的汝瓷釉面颜色能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瓷器表面的细小开片就像蝉翼一样。此外北宋汝瓷表面常会雕刻“奉华”二字。北宋时期,北方烧造汝窑与南方烧造略有不同,北方以汝州为中心烧造青瓷,汝州东北方烧造的青瓷釉面润泽、釉色葱绿,略带花纹装饰南方烧造青瓷釉面为透明的艾绿釉,并且多以印花或者刻花为装饰,此外汝窑还烧造了白瓷、花瓷、天目瓷和茶色釉瓷等多个瓷器品种,其中青瓷最具代表性。汝窑瓷器的瓷胎都为灰白色,很像燃烧后的香灰,所以汝瓷的瓷胎也称“香灰胎”,汝瓷的釉面较薄,随器形的转折变化而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存在开裂现象,细小的开裂蚊片错落有致。汝瓷器形多为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至今发现的汝瓷高度都在三十厘米以内,圆形器皿的口径大小也都不超过二十厘米。

汝窑功夫茶具的保养小技巧:

1、首先我们在使用天青釉汝窑器皿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要用水煮,90%以上的概率会暴裂,汝窑的坯体或釉面都具有很强的“热胀冷缩”性能。汝窑的开片是靠无数次的“温度升降”带动坯体的“热胀冷缩”来实现釉面开片,并非用水煮就能实现开片,急不出来的。

2、汝窑器皿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温杯”,特别是冬季的北方地区,若未进行“温杯”,汝窑器皿极容易暴裂。

3、每天喝茶之后,别急于马上清洗汝窑器皿,先让它凉一会儿,水份凉干了,再用凉水清洗干净,并凉干或擦干即可。这样有助于把渗入到开片缝隙中的茶汁,进行有效的固定作用,长久积累后,片纹的线条就更加优美。

4、每天喝茶之前,认真清洗汝窑器皿,一方面是为了卫生,另一方面是把不能固定住的茶汁洗掉,以提高本次茶汁的有效固定。一直不洗,不是养汝窑的最佳捷径。

5、汝窑器皿在清洗过程中,请不要使用洗洁精或化学清洁剂,因为汝窑的开片缝隙会把有害物质留在器皿内,影响健康。

6、为了追求汝窑开片纹路的美观程度,建议一个汝窑杯喝一类茶,这样能保证汝窑纹路线条的颜色的一致性。如:金线纹路、红线纹路和黑线文路等都比较完美

汝瓷茶具清洗技巧:

1.把玩时应将汝瓷内外洗净,避免有油污接触汝瓷。

2.使用汝窑器后,可将茶渣清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晾干。

3.除掉汝窑茶具或茶壶上的茶垢,茶杯、茶壶用久了,就会由大量茶垢,用海绵蘸盐摩擦,可轻易去掉。

4.可用牙膏或打碎的鸡蛋壳擦洗陶瓷茶具,再用清水冲净即可。

以上就是汝窑茶具保养小窍门,只要掌握以上细节您就大可以放心的品茶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汝窑茶具怎么养 详解汝窑茶具保养小窍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4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