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用心“养”出的尤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13:3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63
内容摘要:许定华手制《龙头如意》当饮茶品茗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雅趣,于是乎有了这样的说法“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曾几何时当紫砂一跃成为壶之首时,于是乎又有了这样的说法,“紫砂壶乃壶中君子,爱壶者为人中君子也

许定华手制《龙头如意》

当饮茶品茗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雅趣,于是乎有了这样的说法“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曾几何时当紫砂一跃成为壶之首时,于是乎又有了这样的说法,“紫砂壶乃壶中君子,爱壶者为人中君子也”。看着那小小的紫砂壶,再看看以“南泥”为傲的宜兴,小小紫砂壶背后是一段历史,陶壶自身却是诗书画印俱全的综合艺术品,也许正是“读壶”“探历史”的双重诱惑,让紫砂壶有了一群忠实的爱好者,而处于临沂闹市的读壶斋里就有一位紫砂壶铁杆粉丝。 文/图 记者 刘静

爱壶、藏壶13载

藏品曾在山东省博物馆展出

有道是南有义乌,北有临沂,自古以来,临沂以商贾云集,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之城。乡野人见面问:“吃了么?”临沂人见面则问:“你是卖什么的?”而读壶斋就身处这样一个商海闹市之中,不过这里不是买卖的交易场所,而是紫砂爱好者的交流场所。

读壶斋的斋主名叫李宝华,从1999年接触紫砂至今有13年了,出了四本有关紫砂壶的书,其藏品曾在山东博物馆展出,藏品被不少爱壶人所“惦记”,不过因为李宝华每个月都要到紫砂器的原材料产地宜兴走一趟,所以被藏友戏称“来无影去无踪”。4月15日凌晨五点左右,李宝华从宜兴返回临沂,上午十时记者终于在临沂市银雀山路见到了这位紫砂壶的铁杆粉丝。

走进李宝华的读壶斋,就走进了紫砂的世界,不过细看一下,紫砂制品有几十种,李宝华却只“单恋”紫砂壶。“你看这个壶,上面有花鸟还有书法,壶底部还有印章,一把小小的壶却包含了诗书画印,我为此着迷。”李宝华说道。

来自地下800米的五彩泥

每个月去宜兴“淘宝”

紫砂壶的原料是宜兴独特的产物,古时曾有“买富贵”的说法,其实这里的富贵就是指山中制作紫砂壶的陶土,在当地俗称“南泥”,不过当人们挖出这种色泽特殊的陶土,用它制壶时才终于理解了买富贵的含义。

“紫砂壶的原料来自地下800米以下,是一种五彩的泥土。”李宝华告诉记者,泥土挖出来后,还要在露天风化才能使用,所以在宜兴,几乎家家户户都囤土,而随着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稀缺,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话“一两土等于十两金”,做壶的人没有卖土的人挣得多。

据记者了解,虽然现在紫砂制品原料稀缺,但囤土人手中的土也足够用二三百年了,不过这并不影响紫砂壶的升值空间。紫砂壶一代宗师顾景舟手下的一款艺术品,2003年价值300万,2005年升值到500多万,到了2010年则涨到了1300万。而这也是为什么李宝华月月都往宜兴跑的原因,因为很多紫砂壶制作大师都是宜兴人,去宜兴就是为了跟大师套近乎,目的为了“淘宝”。

每个茶系都有自己的壶

用茶水养出来的尤物

说起紫砂壶,就不得不提龙窑,唐宋元明清均为龙窑,现存的已经为数不多,这里烧出来的紫砂壶都有着不菲的身价。除此之外,主导紫砂壶价格的主要还是烧制人。在紫砂壶领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从下到上依次为: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师、助理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而最高一级没有职称,是国家级大师的荣誉称号。

而如同制作人的等级划分,在绿、红、黑、白、黄等六大茶系面前,紫砂壶也是对号入座的。据李宝华介绍,绿茶适合用大口的紫砂壶冲泡,铁观音就适合用中小口的紫砂壶,乌龙茶则配一个手就能握过来的“手壶”。

正如开篇所说,“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所以在紫砂壶领域还有这养壶一说。“我们的宠物就是紫砂壶。”李宝华告诉记者,紫砂壶会呼吸,是有生命的。原来,紫砂壶的分子结构是链状双气孔,茶水在里面可以呼吸到外面的空气,久而久之,茶汁慢慢渗透出来,给紫砂壶包上了一层浆,像玉石一样温润,让人上瘾。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用心“养”出的尤物”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34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