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机制铁壶和手工铁壶应该如何区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13:2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396
内容摘要:随着铁壶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一把日本铁壶,在喝茶的过程中,享受侯水的乐趣。国内许多厂商,也看准了这个商机,国内对铁壶文化的陌生和对饮茶的不讲究,导致了大量机制铁壶流向市场。实际上这些铁壶很

随着铁壶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一把日本铁壶,在喝茶的过程中,享受侯水的乐趣。

国内许多厂商,也看准了这个商机,国内对铁壶文化的陌生和对饮茶的不讲究,导致了大量机制铁壶流向市场。

实际上这些铁壶很难以还原出铁壶烧水的甘甜,纹饰也颇为艳俗。

但是,有不少消费者,不在意其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会因为铁壶的价格而为机制铁壶买单。

那我们,该如何分辨出机制铁壶那?

一、审美区别

为了取悦国内市场的审美,机制铁壶题材纹饰都是艳俗的“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竹梅菊兰”等民间文化题材。大多数图片甚至是素材网上的设计图样,在许多地方都能看见,线条呆板,千篇一律。

而日本手工铁壶具备深重的文化气息,是日本匠人们结合了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和理解后制作出来的,题材丰富多彩,构思巧妙,画片精彩。

一把壶往往包罗天地万物山河日月花鸟走兽的各式形态,或是简单的几何线条,霰点,素面图案,依靠造型和线条,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而像梅花、竹子这样的题材在笔法画工上都极为精细,需要采用手工刻绘,龙的表现追求一种雄浑有力的张力。

二、铸造工艺不同

从工艺上讲,日本手工铁壶的铸造采用了砂模铸造法和失蜡法,每一款都是独一无二的产品,融入了匠人的心思和心血。

而机制壶是以高压模铸法制作铸造出来的铁壶,为了取悦国内广大市场,压缩成本,大多成板成模,批量生产。因此,手工的铁壶是不可能在一两百元以内的。

三、看提梁

在分辨一把铁壶是否机制时,首先可以看提梁。日本铁壶的提梁有二种,实心提梁(日语:无垢铉,材料大多用黄铜成形,日语称“真鍮製”)和空心提梁(日语:袋铉)。实心提梁的制作相对简单,国产铁壶大多采用这种实心提梁。

空心提梁,是把一块铁板打制成空心的圆铁棒。如此一来,空腔中的空气可以阻碍热传递,就不会把铁壶浑身的热传递到提梁上。然而把一片铁敲成提梁的原型,还要求在接缝处细不易见,则需要极高的手工艺水准。

因而,一般装有“袋铉”提梁的铁壶,基本上可以确认是日本铁壶。在鉴别的过程中,可以敲击下,能听到空洞的声音。说明是空心提梁。

四、看壶底

手工铁壶需要合模浇铸,由于铸孔在壶底中心,在浇筑完成后铁壶的底部中心就会形成一个圆形的浇注孔痕迹,这个浇注孔一般为下凹的圆形,也有的浇注孔因为浇筑的铁水较多形成一个上凸的圆形。

为了透气和固定在浇注孔的两边一般会放置两到三个垫片。一般是两个,少数大一点的壶是三个。垫片是事先放置在内外模之间的铁片,形状不固定,圆形,方形,三角形都有。

机制壶的底部,由于机制壶采用高压模铸法,很多在壶底都留有灌注铁水的铸孔,但这些铸孔一般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并且铸孔不能形成下凹或者上凸的圆形痕迹。一般都是留有一个浇筑后剩余的铁疙瘩,在经过打磨,使底部比较平整。

五、看合模线

机制壶采用的是横向对模,铸造完后,一般都会留下从上到下的一条竖向的对模线。而不是像砂模壶一样是一个横向的环形羽线。

当然,大部分机制壶会把这个对模线打磨或者用油漆掩盖住,但如果仔细分辨,依然能够识别出来。结合壶内的对应位置看,就会更加的明显。

六、看羽线、裙边

纵向的合模线大多数是中国铁壶,而日本铁壶,近些年也出现了机制壶。但日本铁壶,出于对原有工艺的保留和还原,依然采用上下铸造的方式。在侧面,日本机制壶刻意做出一个“羽线”。

手工铁壶羽线的形状虽然整体上是环形,但从细部特征上看,却是极不规则的,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还有拐弯抹角的弯曲。而机制壶因为是精密加工。所以一般会做的非常规则和圆滑,并且一般这个线显得更加的粗。

以上是鉴别机制铁壶和手工铁壶的要点,希望能在挑选铁壶的过程中帮助到大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机制铁壶和手工铁壶应该如何区分?”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25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