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明,饮茶之风更盛,深入家家户户,饮茶习俗与唐宋时截然不同。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禁止碾造团饼茶,改芽茶以进。由此,宋元时已出现的芽茶在全国各地广为推行。饮茶习俗得以革新,一改唐、宋以来流行的煎、点末茶的饮法,为煎、泡芽茶(散茶)的新饮法,此后,全面进入芽茶(散茶)阶段而逐渐定型。
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以及饮茶用具都变化一新。
明孙大授《茶谱外集》云:
“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
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入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
明人饮茶重茶品,水品,茶具,环境,茶侣等等,文化内蕴丰厚。
明德源《茶录》载:
“茶之妙,在乎始选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明人饮茶方式,既有文人崇尚,保留唐、宋传统遗风的投芽茶于壶煎、煮的“煎茶”,
明陈师犹《茶考》云:
“烹茶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加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
亦有流行于民间的“点茶”撮泡法。
《茶考》云: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茶,名为撮泡。”
还有投芽茶于热壶,用沸水点注,“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的壶泡法。
明人饮茶有“茶其十六器”与“总贮茶器七具”之说,其中以注春(茶壶)、啜香(茶盏、瓯)、苦节君(煮茶炉)为茶具中三主器,三主器中的茶壶、茶瓯(盏)既是饮具又是清赏品,尤为品茶之人所看重。
品茶,先品色,茶色“以青翠为胜,涛以兰白为佳”,绿色茶汤用白盏盛之,愈显其清雅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白盏必成为饮茶之上品。
明屠隆《考槃余事》记:
“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明高濓《遵生八笺》:
“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润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贵白,岂容青花乱之。”
明许次纾《茶疏》:
“茶瓯其在今日纯白为佳,间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其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呰窳。”
由上述可知,明人品茶重白盏,定窑品为贵,宣窑白盏为最,成化、嘉靖白釉盏及回青盏皆可用。建窑黑盏与景德镇青花盏不易用。
1984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厂故址出土有永乐白釉茶盏与盏托,茶盏作宋定窑斗笠碗式,口11.4厘来,高4.1厘来,体小秀雅。当是出于“定窑最贵,不易得矣”的仿效之作,反映了明初上层社会茶具文化中的好古、赏古之尚。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宣德白釉盏,敞口,腹壁浅弧式,瘦底,小圈足,底心尖状凸起,形似鸡心,俗称鸡心碗,制作工整,式样精妙。嘉靖回青小盏为罕见之器,撇口,腹壁凹弧线渐内收,内圈足,造型别致。
品茗所用之壶,《茶考》记:
“每至山寺有解事僧烹茶如吴中,置瓷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这里所述的以瓷壶煎茶奉客的品茗活动,在明中晚期的画家唐寅《事茗图卷》,文征明《品茶图轴》,丁云鹏《玉川煮茶图》中都有真切的描绘。
图卷所画的瓷壶有提梁式、曲柄式。与之对照故宫博物院藏品,有万历五彩花鸟纹提梁壶,通高20,口径8.8,底径11.5厘米,另有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高31,口径10.7,底径15.5厘米。
除此之外,尚有紫砂器。
文震亨《长物志》云:
“壶以砂者为上,盖玩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茶疏》云:
“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致,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显而易见,自明中期以来,用景德镇瓷壶与宜兴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
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且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砂壶式样“古朴风雅,茗具中的幽野之趣”备受文人雅仕所推崇,因此,明、清时期紫砂壶的艺术风格,蕴蓄着文人崇尚的高洁、幽野,风雅之美的趣味。
紫砂壶的制作,非始于明,1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了宋代紫砂龙窑,伴有六方形执壶、龙首流圆腹执壶和提梁壶的残器出土,可视为明、清紫砂壶器之滥觞。但由于宋代崇尚“斗茶”重黑盏,饮末茶重白、青白釉盏,故而紫砂壶如昙花一现。却为明代制壶奠定了基础。
入明以后饮茶习俗的变异,促使宜兴紫砂茶具脱颖而出。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砂泥,则为其与饶瓷抗衡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明中期以后制壶名家辈出,供春、时鹏、李养心、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陈用卿等等。其中以时大彬最有名。时大彬制砂壶的特点与功绩是:一方面完备了紫砂工艺,对调泥土别有心得;开创了调砂的颗粒效果;与文士交往,以合雅聚之要求,把茶壶精雅化。
传世文物中的时大彬紫砂壶为数不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彬款紫砂执壶,体大,腹圆,腹两侧置对称管状曲流与曲柄,盖钮作钱形镂空,内置一泥球,动时作响,壶身一侧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下首丁丑年大彬。通高27.5,口径13.7,底径15.5厘米。紫泥坚硬色黑,有极细小“石榴皮”点。
南京博物院藏时大彬提梁壶,通高20.9,口径9.5厘米,圆腹下硕,腹一侧置曲流,肩两侧连起拱式提梁。此二器,皆制作工精、造型典雅,气势宏大,可见大彬早年作品之一斑。
大彬砂壶除圆腹者外,尚有方形腹、圆腹三足式和扁圆式。1968年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一件六方形执壶,通高11,口径5.7,底径8.5厘米,底部有大彬楷书款。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紫砂胎大彬款执壶,壶身作四方形,置对称曲式方流与曲柄,紫砂胎外剔红,底刻大彬款。
1984年无锡甘露乡肖塘华师伊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壶一件,通高11.3,口径8.4,腹径10.7厘米,直口、圆唇、球腹、曲流、圜柄、三乳足。盖面塑贴四云头纹,器表有浅黄色小颗粒微微凸起,俗称“石榴皮”,壶柄下方阴刻“大彬”楷款。此壶体小,古朴雅致,当属大彬晚期的作品。1985年无锡河下王光熙墓出士一件直流扁圆腹执壶,底有大彬款。以上所列大彬砂壶,造型各异,但都端庄浑厚,朴素无华,正是“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是上好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