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手艺中国·银壶:千锤万打,一把壶一种人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5:0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026
内容摘要:张英正,银壶手工艺大师。师承有序,祖辈四代传承,作品张弛有度,于宁静中赋予力量,是国内公认的顶级银壶手工艺人。早在千年前,人们便已将银这种贵金属应用于生活中。银被赋予货币、装饰、器具等多重价值。而每一

张英正,银壶手工艺大师。师承有序,祖辈四代传承,作品张弛有度,于宁静中赋予力量,是国内公认的顶级银壶手工艺人。

早在千年前,人们便已将银这种贵金属应用于生活中。银被赋予货币、装饰、器具等多重价值。而每一件经过千锤百炼的银器,都包含着手艺人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这门手艺充沛而热烈的感情。

张英正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那里从古代就有采金的、打制金器、打制银器的工匠。一到赶集的时间,各种手艺人都在集上做手艺。所以张英正小时候特别盼望赶集,愿意看,愿意跟大人学,模仿着做。

张英正的制壶生涯是与妹妹张莉密不可分的。

张英正的妹妹张莉曾经生过一场病,再听不到声音。虽然张英正也没有学过手语,但是他们之间用手语来比划,或者用口型来表达,彼此非常默契。

妹妹爱画画,泉畔写生,是他们每月固定的安排。

可能是从小对父亲与哥哥打制银器的耳濡目染,从学校毕业后,张莉便一边当老师,一边开始对银壶进行设计。兄妹二人成为彼此最默契的合作伙伴。张英正制作的每一把银壶,几乎都是由妹妹设计的。

在张英正的心里,他数十载的坚持,不单单是对打制银壶这门手艺的热爱,更是出于一种责任,因为银壶承载着妹妹以及很多人的努力与心血。

2006年至今,张英正的工作室从最初只有四五个人,发展到如今近百人,而这些人最早大多都是妹妹张莉的学生。因为这些孩子都有听力缺陷,妹妹很担心孩子们的就业问题,张英正便将他们都带进了工作室,手把手的教他们如何打制银壶,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这些年,无数把银壶作品见证了师徒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把壶诞生前的几个瞬间

碾轧

退火

几经反复,银板最终会变成极易敲打的银片,这也意味着,蜕变即将开始。

锤揲

经过锤揲的银壶,看起来表面粗糙,不够平滑,却也正是它打动人的地方。浑厚的质感,朴实的肌理,这些是机械制品无法取而代之的,也是银壶匠人技艺魅力的所在。人工锤揲看似简单,但没有几年功夫压底,成不了型。百十位徒弟中,能掌握此技艺的,大多已经跟了张英正数十年。

錾刻

为了防止錾刻力度过大而使壶身变形,壶中可提前加入用来固型的松香,錾刻完成后要加热熔解掉。松香的熔点较低,银壶不会因高温而熔化。

如果问为何张英正会是业内公认的顶级银壶手工艺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勇于创新。而他的创新最闪光的就是他的独特技艺火烧金和宝石釉。

火烧金

银的熔点是961.78摄氏度,而金的熔点为1064.18摄氏度,在银熔化前要将金烧到壶面上,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首先要把银壶烧到800摄氏度以上接近熔点,却不能使之熔化,再迅速贴金,两者熔化前形成融合。

火烧金的工艺完成后,为了使之更具光泽感,还要再贴一遍金,弥补细微之处的不足。

宝石釉

烧制宝石釉工艺,是以银壶为胎,用金属细丝盘制成各种图案纹样,再从中施以石英等其它颜料,形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诸多颜色。无论是烧釉还是打磨釉面,也要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形成亮丽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把壶,从无到有,坚持不懈,用工精湛,这就是手艺人追求的成就感。

每一把银壶完成之后,张英正都会高兴一阵子。徒弟们也跟着高兴。徒弟们听不见,但张英正会用各种方法称赞他们做的好,他鼓励徒弟们通过学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寂静的世界里,徒弟们拥有超乎于常人的专注。他们和张英正一起传承和发扬着这门手艺。

手工是自然的,也体现着人性的温度。

银壶凝注了手工匠人的千锤百炼,我们收藏、夸赞银壶之美,即是赞颂制造银壶的手工匠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手艺中国·银壶:千锤万打,一把壶一种人生”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08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