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铜壶一把,一壶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3:2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977
内容摘要: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其中提到的“铜壶”,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铜,古称金或吉金。经历千年的风霜而不易形,铜器历来都被称之为国之重宝,国家有大事的时候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其中提到的“铜壶”,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铜,古称金或吉金。经历千年的风霜而不易形,铜器历来都被称之为国之重宝,国家有大事的时候都要用青铜作为礼器。是帝王贵族专用,后来才慢慢有了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等。

越王勾践剑

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铜,传统文化的烙印。

民间嫁女,吹着金闪的黄铜喇叭,扛着鸳鸯戏水的铜盆,福寿万年的铜炉,喜上眉梢铜烛台,早生贵子包铜樟木大箱,嫁女如有全套的铜家什,最风光

|铜,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说起铜,必须要介绍一位大师:朱炳仁,中国铜建筑之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世界熔铜艺术创始人,西泠印社社员,2016年度“中华文化人物”提名嘉宾。

2006年朱炳仁首创熔铜艺术。这种流畅的、自然的美,通过对铜方向、速度、温度的控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肌理和结晶。因此,这样而成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孤品。

当铜遇上禅意,当铜可以放下浮华,当你可以“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能否引起你内心的共鸣。

一把铜壶,看似简单,却又如此精细考究。

剪裁

要将2毫米厚的铜板剪成规则的圆饼,在力量与硬度之间,仍需数十年的磨砺,才能剪出完美的弧线。

灼烧

在600度以上的高温里灼烧,经过如此热处理,才可以降低铜板的硬度。

退火

将滚烫的金属迅速置入水中

锻打

退火的铜片放置在木墩上,木棰敲出弧度,再细细找平,不断往复,2小时后,微微的捶痕迹仅造就出一个浅浅的铜盘。

捶形

一把铜壶,则需3万到五万次的捶击方可成型。对匠人来说,这个寂寞是必须扛得住的。

焊接

也只能选择细细的铜丝

熔铜

坩埚升温至1100度时,铜逐渐成为液态,这是瞬间的艺术,在高温下,铜又一次新生。

提梁

从传统的老壶中获取的提梁灵感,用熔铜技艺制作完成。

着色

为茶壶着色,已是最后的工序。

诞生

一个是千锤百炼,一个比较潇洒,比较随意,最终成就这把独一无二的铜壶。

铜壶

表达的不止是一个匠人的愿望,还有对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塑造,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追求。

好铜配好茶,良器配佳茗

上好的茶叶需要密封保存,如何贮藏才能保持好茶叶原有的风味呢?

抑菌密封茶叶罐

良好的防潮性、防氧化和防异味的性能,使得每一颗茶叶都收藏玉露、阳光,还有美丽的山水风光。

好茶配好罐

尤其是娇嫩的绿茶,对保鲜的要求更高。若用一般的茶罐,营养和味道都会流失,不得不说是种浪费,放入铜罐中保存的茶叶,色味经久不变,锁住时间的脚步,封存美好的时光。

春茶收纳盒

手作的铜壶,更适合冲泡发酵程度较轻的早春绿茶。铜壶能保持水的温度,同时软化水质,平顺茶性又不掩其香。汤绿、味鲜、香醇爽口,泡起来和山泉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铜具有天然抑菌性,其析出的铜元素可杀菌,软化水质,使茶水口感厚实、饱满、顺滑,口小肚大更有利于聚拢茶香,便于茶叶舒展浸泡,逼出并长久保持茶本味。

茶器不仅承载着茶水,更是喝茶人生活的体现。用平平静静做的茶器,平平静静地喝茶,也是一次修炼,修炼如何摒弃于己于世的燥。

铜壶一把,一壶春。

这份非遗茶礼,自用或送予爱茶或爱器之人,去享受纯粹的茶趣,是一辈子的事。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铜壶一把,一壶春”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202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