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煮茶比泡茶好喝百倍,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的三合一煮茶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7:36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50
内容摘要:现今,想喝功夫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快节奏的生活哪有洗茶封壶的讲究?草草一杯,茶香似乎也在生活的流离中消失殆尽。传统的煮茶器具,一般包含电陶炉、泡茶器和公道杯,繁琐老派,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起来有些看土土的

现今,想喝功夫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快节奏的生活哪有洗茶封壶的讲究?草草一杯,茶香似乎也在生活的流离中消失殆尽。

传统的煮茶器具,一般包含电陶炉、泡茶器和公道杯,繁琐老派,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起来有些看土土的,与现代家居设计显得格格不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这款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的三合一煮茶器。它来自“鸣盏”,一个坚持做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趣味茶具的原创品牌。

围炉煮茶,看着白烟慢慢升起,茶汤微沸,是一件很雅的事情。

抱着让更多年轻人能跨时空拥抱传统茶文化的理念,鸣盏团队研发出了这款三合一煮茶器,在传达东方茶韵的同时,还配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01.颜值爆表,极简小清新

三合一煮茶器采用极简的设计,无多余线条,全壶呈平、净、圆滑观感。通透的玻璃配以原木色系的底座,更是为颜值大大加分,让人一见倾心

型简洁素雅,带着中式的静美,还能为现代化客厅或办公室中增添生色,随手放在任何地方都都自成一道风景。

02.颠覆传统,煮倒一体,让喝茶更方便

三合一煮茶器将电陶炉、泡茶器和公道杯整合为一体,解决了传统电陶炉占地大、零配件多、煮倒分离影响口感等问题,让煮茶变成一件轻松快捷的事儿。

论是待客会友还是自斟自饮,都变得简单方便。百搭客厅、工作室、茶馆多种场所。

03.双模式煮茶,一键自动满足不同煮饮需求

煮茶的器具简化了,但煮茶的工艺依然有可能难倒许多人。记得看电影《赤壁》中曹操问及煮茶的难点时,小乔不假思索地说,“比较难得是煮水”,并详细讲解了一沸、二沸、三沸的情形。

而这款煮茶器,连煮水工艺都一同简化了,分为自动档和手动档,可以双模式煮茶。自动档适合办公室小憩或想偷个小懒时使用。

接通电源,旋至“自动”档,系统用武火沸煮至95℃(3℃)后,开启变频间断工作,也就是模拟古时文化煎煮的方式,持续3分钟,蜂鸣提示三声,一壶青烟袅袅、香气四溢的茶便煮好了。

手动挡更适合在家或和朋友小聚的下午茶时光,慢煮一盏光阴,每一种味道,都能由你自己掌控。同样用武火沸煮至95℃(3℃)后,煮茶器会再用文火持续煮30分钟,中间可随时根据个人口味调节茶水比。

如此,拿掉茶漏,它还能变身养生壶,煮时下流行的红枣枸杞养生茶。当然如果你想让它当一个单纯的水壶也是可以的。

最近,我有时兴起还用它来煮水果茶,煮粥,烫酒。

嗯,确认过眼神,鸣盏三合一煮茶器是本季必入的煮茶神器。不过不要急,我们再看看其它细节。

04.茶器之美,匠心打造

这款煮茶器的玻璃全部人工吹制而成,圆润、通透,茶汤于壶间翻滚色泽渐染,非常的好看。

空心玻璃手柄,可以防烫。手柄倾斜的角度,也是在反复的尝试中寻找出最符合人体工学的一个杠杆平衡点,使握感更舒适。

鸟啄仿生壶嘴,出水利落,断水干脆。

可拆卸的茶漏,清洗更方便。茶漏的切口0.6mm大小,以保证过滤茶叶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让水和茶叶产生化学反应。

壶内发热盘为医用级316不锈钢,不仅发热稳定,抗腐蚀性能强,且不含高锰钢成份,即使与茶水亲密接触,也无惧有害物质析出,煮茶使用加倍放心。

用美好的器物,在纷扰繁芜的生活中给予人片刻的宁静,放松过后便能更好的出发,去诠释寻常日子的原本滋味。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煮茶比泡茶好喝百倍,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的三合一煮茶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95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