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中国六大茶种中,哪些茶适合用银壶来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6:1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557
内容摘要:茶学上,将中国的茶分为六大茶种,分别是: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银壶以其绝佳的除菌性,绝对纯净的质地,以及不易沾染茶垢的内壁,在银匠的精锤细錾之下,能模拟紫砂形态各异的造型,成为喝茶圈的一

茶学上,将中国的茶分为六大茶种,分别是: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

银壶以其绝佳的除菌性,绝对纯净的质地,以及不易沾染茶垢的内壁,在银匠的精锤细錾之下,能模拟紫砂形态各异的造型,成为喝茶圈的一种时尚。那么,在这六大茶种中,哪些适合用银泡茶壶呐?

绿茶

绿茶大多数是由春季采摘的纯芽头、茶树叶加工炒制而成。绿茶讲究新、嫩、鲜、香,茶汤中由于富含氨基酸,口感清爽,茶叶在泡发的时刻,缓缓散开,极富有视觉观感。

因此绿茶最好的炮制器皿是玻璃杯,如果用紫砂壶泡茶,紫砂密封性茶,散热慢,温度更难以把控,茶气不能及时宣发,容易造成茶汤的苦涩。

在这方面,银壶与紫砂一样,有着较好的密封性,容易闷坏新茶的新鲜。且温度较高,更容易烫坏嫩茶。故而不适合泡以新鲜取胜的绿茶。

解决方案:较紫砂而言,银有着更佳的散热性,。稍放即散。使茶稍加冷却一分多钟,再将茶导入嫩叶冲泡,也可还原绿茶的鲜香。且银壶不会像紫砂,吸收茶鲜茶嫩的“薄”感,以澄澈、清新的口感取胜。

黄茶

黄茶的特点与绿茶相近,冲泡时同样不适合高温水闷泡,因此冲泡黄茶还是不要使用紫砂壶,玻璃茶具仍然是最佳选择。

白茶

白茶是一种微发酵的茶,在白茶体系中,又可分为新白茶和老白茶。

当年制作的新白茶,香气馥郁芬芳,口感清可口,显得淡雅有致。以白毫银针、白牡丹两款为主,大多是由春季采摘的纯芽头和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因此冲泡新白茶,不适宜用紫砂。银壶如要泡制当年的绿茶,也需要稍加冷却,再行冲泡。

但老白茶就不同,经过3年以上的存放,老白茶茶性由寒转凉,醇厚浓郁,汤色更接近于黄棕之间的琥珀色。需要有一定高温闷泡。银壶超强的密封性,以及导热性,能够急速发开老白茶,让茶更快地打开,还原出最纯粹的味道。

青茶

乌龙茶最重要的加工工序就是烘焙,烘焙可以萃取吸收乌龙茶的茶香。不同的乌龙茶,有着不同的烘焙程度。

闽南乌龙中的安溪铁观音和台湾乌龙中的冻顶乌龙,焙火程度以轻焙火或中焙火加工,相比之下,低烘焙乌龙茶的茶香极为浓郁,乌龙茶流行地区的人们普遍采用盖碗泡茶。

乌龙茶往往需要以“投茶多,出汤快的方法泡制。以此来保证其鲜度,紫砂既会吸收香郁,又会破坏其鲜度,显然也不适合。

但银就不同,银的分子结构极为细密,绝不会吸走任何茶的香味。炮制低烘焙的乌龙茶,适合用银制的宝瓶,泡瓶。

高焙火的武夷岩茶和凤凰单丛,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适合用高温闷泡,在茶具选择上,紫砂壶有吸附香气的特点,依然不太适合冲泡,需要闷,又不能吸走茶香,因此银壶无疑是泡这一类茶最佳的茶器。不带走一丝茶香,还原乌龙最原始的香气。

红茶

红茶十分注重加工的工艺,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使用银质茶具冲泡红茶,与浓郁的红色汤色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能起到观察汤色的效果。且红色的汤色的茶渍不易残留。

红茶能够经受一定程度的闷泡,高温闷泡也不要紧。持久的高温会造成红茶苦涩,需要及时分水。

有些以香型鲜嫩取胜的红茶还是建议使用泡瓶,需要茶人掌握好温度。

黑茶

黑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

黑茶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渥堆发酵,需要急热的闷泡发散而出,此时用密封性佳、蓄热力强的银壶就十分适合。持久的高温能浸泡出黑茶的醇厚滋味。在冲泡生普时尤其能发挥其鲜度的优势。

与紫砂相比,紫砂胜在泥土的香味与对茶垢的保留,银壶则胜在对茶味的不干预,以及对茶渍的不吸收。

结语

六大茶种,相比而言,银壶泡老白茶、乌龙、黑茶、红茶更加舒适便捷。相比紫砂,更专于泡一种茶的茶味,银壶没有窜味的担忧,一把银壶可以适应更多的茶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国六大茶种中,哪些茶适合用银壶来泡?”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83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