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铜壶泡:好的铜壶,就要“八千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19:5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77
内容摘要:铜,是个精灵,她轻盈、她细腻、她曼妙、她变幻,即便是世界上最无趣的人一旦懂得欣赏铜,也会变成一位多情的诗人。听家中老人说:“过去人家家里都会有一把铜壶,因为铜壶牢固实用,不需要怎么保养,一把铜壶一传就

铜,是个精灵,她轻盈、她细腻、她曼妙、她变幻,即便是世界上最无趣的人一旦懂得欣赏铜,也会变成一位多情的诗人。

听家中老人说:“过去人家家里都会有一把铜壶,因为铜壶牢固实用,不需要怎么保养,一把铜壶一传就是好几代。现在家里用的那把铜壶,就是我的太爷爷传下来的,就一直用着,以后等我不用了,就传给你。”

中国人懂得寄情于物,逐渐退火之后的老铜壶,形成自然包浆,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好比游走生活,将记忆与情感蕴画在其中,弥足珍贵。

当代的大工业流水线生产,切断了物与人的这份情感,流水线下的壶只是一个消耗品,一个物质。

器物与人的情境并非冰冷无感。许多人看到「朱炳仁铜」的八千锤铜器,很难相信一把铜壶是匠人用锤子一下一下敲出来的,少一锤都不行。一把纯手工养生铜壶要历经八千余次的锤炼、打磨,才能锻造出如婴儿肌肤般的质感。

我们的铜器是人与铜相识、相爱所得,通过细心揣度自然之物的美与质之后,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契合。

之所以倾注几代人的热情和心血、孜孜不倦追求完美,只因朱府铜器不是用一时,不是用一世,而是要世世延承、代代流传。也许有一天,您的子孙拿着我们的铜器来铺子里,我们依然认它!

一把手作铜壶的诞生

朱炳仁铜的每一把铜壶,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种情感,一份寄托。以下,我们将见证一把铜壶的诞生,一场关于情感与时光的修行。

工具

在制作铜壶之前,匠人开始准备工具,各种铁笔、钢剪、砧子、锤子、錾子、鸟嘴、刻刀、锉刀等等整套下来有上百件之多。

剪裁

选用上好的紫铜精料用铁规画下铜壶的大小后,将铜板剪成圆形。

捶型

在厚实的木砧台上用木槌将裁好铜皮沿凹槽反复锤击出大概的器型。

淬火

在捶击工程中铜皮变硬,火枪加温至铜通红,放置冷水中,使铜软化,匠人才可以反复敲打。

精锻

在钢鸟嘴上壶体再经过百次反复“淬火敲打”之后,铜壶终于成型。从捶型到精锻,熟练的匠人也需要两个星期。

修型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最考验匠人技艺的时刻一次错误的捶击就将废弃一把壶。修型,修行,亦是修心,匠人在历经一个星期静心后,一把独一无二的铜壶即将诞生。

诞生

一把铜壶在经历将近30天的修行后,终于诞生了。

情感

与家人在一起,煮水弄茶,便是最好的时光。

传承

在你手中,或许它将承载起一段记忆,一份寄托。

铜壶泡茶的时间有着很久远的历史。在现今,我国的新疆、内蒙藏区及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还有许多茶馆,特别是茶马古道的茶馆老店,还使用着铜壶泡茶。

壶与茶的泡和养之间是相互的。铜壶泡茶,可以使茶的口感更加醇厚绵长,而且,经常用一把壶泡一种茶,极佳的封闭性和均热性,茶的香气会愈加浓郁。而铜壶也会在茶的泡养之下,色泽更加浑厚,形成自然的包浆。

另外,铜壶煮水更养生,在一定温度下析出的微量铜元素,对家人的健康十分有利哦!

1、醒壶

倒入茶水煮沸,通过水蒸气与高温,将保护层溶解。将湿润的茶巾擦拭表面除蜡,倒掉存水。

2、粹壶

通过干烧,将铜壶进一步焠炼,精粹壶体,壶身将变色。倒入少量茶水并摇晃,将杂质去除。

3、浸润

用5~8克的红茶倒入铜壶,将茶水用文火煮沸后,继续再煮一个小时,然后倒掉存水。

4、控干

空壶放置于电陶炉上,断电控干。日常使用中茶壶会形成自然的包浆,烧出来的水更绵软甘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铜壶泡:好的铜壶,就要“八千锤””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82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