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价格相差十倍的手工铁壶,你懂得怎么挑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01 04:5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48
内容摘要:美好的生活品质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也要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器物上。懂得器物之美,才会更懂得如何珍惜与使用。在恰当的使用中,感受日常生活之美。所谓奢侈品,必须是花费许多时间来养成的物件。这个时间,一部分指的

美好的生活品质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也要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器物上。懂得器物之美,才会更懂得如何珍惜与使用。在恰当的使用中,感受日常生活之美。

所谓奢侈品,必须是花费许多时间来养成的物件。这个时间,一部分指的是器具的制造时间,而另一部分,则指的是你在使用时需要花费的时间。手工铁壶、煮水烹茶,可谓是其中一个代表。

同为铁壶,为何价格相差十倍?

目前市面上作为生活所用,而非艺术收藏的各种铁壶,价格从几百元,到千元、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相差十倍,原因为何?

几百元的铁壶一般是工业流水线生产,材质主要是不同等级的生铁;而手工铁壶的价格一般都在千元左右。

来自日本知名堂口的手工铁壶,因为使用材质和手工技艺的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以洋铁材质为主的铁壶,价格一般要上千元;而用稀少的“和铣”材质,古法手工制作的铁壶,价格在上万元甚至要到10万元左右。

不过,即便是价格不菲,由于材质稀少,手工高超,产量不高,万元及10万元级别的铁壶,并不缺乏拥趸,甚至对于需时等待的定制铁壶,都有不少需求。

慢生活与健康理念的兴起,人们开始喜欢回归原始,用手工铁壶来煮水。然而一把铁壶,由于材质、做工等的不同,从千元左右到万元等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你懂得如何挑一把最适合你的铁壶吗?

如何欣赏一把经过74道工序的手工铁壶?

一直供给日本皇室御用铁壶,并且负责修缮日本国宝级的铁壶、茶釜的菊地保寿堂,其第15代掌门人菊地规泰先生说,影响铁壶价格最大的因素是:和铣与洋铁。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日本手工铁壶,大多数都是由洋铣制作而成,只有菊地家会采用和铣。

和铣是一千多年前由中国传向日本的锻造技术,由于和铣制作铁壶的技术非常困难,10把铁壶只能制成2把,后来西洋产业革命带来了成本更低更易制造的洋铁,被人们广泛使用,和铣的锻造技术也就逐渐失传,在昭和初年便已彻底消失。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恢复和铣技术,投入资金研究了20年,终没能完全重现这种和铣精炼技术。

为了恢复这一日本最古老的传统技艺,菊地保寿堂的十三、十四代传承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制,才成功恢复了“和铣”技术,是全日本唯一掌握并采用这一技术的堂口。

“比起洋铁,和铣制成的铁壶就算每天使用也可以保持200年,日本现存最早的和铣铁壶已经保持了680年。”菊地先生表示。而目前菊地家使用的先祖留存的和铣存量,大概只能制出1000多把壶,维系4-5代传人。

“说到产量,和铣铁壶,技术上一年成品最多能做150个,我们普遍做50个左右。洋铁最多能做300个,普遍做200个左右。控制用量是为了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

材质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创作风格。“如果用和铣,我会更想保持铸型好看的传统风格。而用洋铁的,则会加些新的设计。”

挑选和使用技巧

挑选

日本的手工铁壶,讲究匠人传承,所以挑选可以先找知名堂口。但知名堂口定制手工壶,等待需时一般两个月以上,但用料和手工都有保证。

日本铁壶一般分为南部壶与京都壶两派。南部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南部,而是指日本历史上被姓“南部”的氏族统管的地域,喜好茶道,讲究朴拙。

而京都壶,则工艺精致,偏向收藏品。日本的“堂口”则相当于我们所称的“作坊”,日本铁壶讲究传承,各大堂口都会有清晰的传承历史,可供了解。

使用

铁壶煮水后,要用壶盖叉或夹子开盖,注意水蒸汽,以免被烫伤。

除煮水使用外,平常不要让壶内留有水份。煮水泡茶要将壶内剩余的水倒出,并利用余热自行干燥。但也不要空壶加热来除水气。

铁壶要放置干燥处所,避免潮湿。长期不用时,应在最后一次使用后,干燥壶身,再将木炭、竹炭或纸张等天然干燥剂放人壶内。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价格相差十倍的手工铁壶,你懂得怎么挑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76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