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锡罐储存茶小技巧,适用而不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13:5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087
内容摘要: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用锡罐储存茶叶,并用锡罐储装的茶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使中国的“茶道”及锡制茶罐在这些国家风行并流传至今。锡器之所以自古至今以来广受欢迎,是它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

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用锡罐储存茶叶,并用锡罐储装的茶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使中国的“茶道”及锡制茶罐在这些国家风行并流传至今。

锡器之所以自古至今以来广受欢迎,是它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贮茶不变色,插花花长久”的美誉。

锡本身具有不易氧化生锈、不吸茶味的特点,为茶类进行保鲜,再适合不过。

明朝的周高起认为:“纯锡为五金之母,以致茶兆,能益水德,沸亦声耳”。《清波杂志》记有:“凡茶宜锡,窃意若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用锡制作的茶叶罐有良好的密闭性和保鲜功能,储藏茶叶不走气、不变色、无异味。

故储茶之容器,最宜锡制。

锡制茶叶罐的优势有哪些呢?

天然之茶、锡之契合性。茶被誉为国饮,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存茶,必是喝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从古至今,储茶之器,首选锡罐。因其古朴典雅,性质稳重,与茶道之精神想契合。锡制茶叶罐历史优久,古语有云“凡茶宜锡”,锡器具有的古朴、稳重、单纯、素雅、恒久等特性,似与茶道不谋而合。

严丝合缝的密封性

锡制茶叶罐的内、外盖精致而实用,无需任何辅助配件,即可达到良好的密闭效果。盖上盖子的过程,尤如精密活塞自然缓慢落下,罐内空气渐渐吐出。盖好之后,器型浑然一体,阻止潮气和杂味的侵入。

与生俱来的保鲜功能

古人常用锡板放于井底,以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科学实验证明,锡具有良好的杀菌、保鲜功能,以锡储茶不仅可以防止茶叶香味和营养流失,还可以防止茶叶变质。

艺术美感兼材质贵重

锡制茶叶罐,采用浮雕可以形成任意图案、人物、文字,艺术表现极为到位,其形栩栩如生,其质珍稀贵重,摆放或收藏均不失品位。锤目纹锡罐,低调沉稳,恰到好处的纹路,上手轻轻抚摸,也别有一番的温润感,不禁造物者之匠心。

安全无害与环保并重

我们平常烧烤爱用锡纸,这足以证明锡的安全无害。部分锡罐中锡的含量在97%以上,经雕刻、压铸而成,内外处理均无油漆、颜料、电镀等附着,避免二次污染。质如是、器如是也。

如此贵重的存茶利器,当然是需要配上好茶才显得恰到好处。比如,装上一泡不可多得的好茶,它可以在罐中长久地储存,在重新开泡之时,仍能够显示当初的风采与香韵。

轻便的存茶小罐,十分适合带着参加美美的茶会。比如,认真准备的茶会上,自己认真地拿出这个小锡罐,缓缓打开,为茶会献上一泡佳茗之时,显得沉稳端庄。

那么,锡制茶叶罐平常应该如何保养呢?

1、记得把纯锡精品存放在清洁、干燥之处。

2、切勿使用洗碗机或刷子来清洗纯锡精品。

3、家住海边一带者,须更频密清洗锡器,因空气中的大量盐分会令其失去光泽。

4、使用温水清洗,清洗以后用柔软的干布擦拭即可。

5、使用柔软的干布和优质的银器光洁剂擦拭可使表面光洁如新。

6、锡器用久之后,图案颜色会变暗,可将荷叶梗或荷叶煮水,擦拭清洗,即会除垢如新。

7、如锡器因故氧化生斑,可用鲜西红柿切成两半,以切面擦斑处,静置数分钟后,用清水洗净,锈斑即可清除。

8、纯锡质地柔软,请避免使其受到强烈碰撞,请勿旋转其盖。

9、纯锡熔点极低,请勿在160度以上环境存放,以免变形损坏。

10、使用锡罐时因纯锡罐体密封度高,开启锡盖请慢慢向上拉,请勿旋转,封盖时,当盖子盖至封1/2时松手,锡盖会慢慢自动复位。

11、清洁锡器宜泡制在温水中,用中性洗洁剂清洗,然后用质地柔软的棉布或海绵顺纹擦干即可,表面若有手剂,发黑时可用擦眼睛布顺纹擦拭,瞬时光亮。

备注:锡在常温下不与空气中的元素发生反应,不易被腐蚀。锡制茶叶罐,因锡良好的密闭性和透气性,自古为贮茶之极品。其不仅可以有效防潮,更能保持茶叶的鲜美芳香和持久。如今深得茶友之喜爱,还因其适用而不奢,可以临时存储一泡好茶,可以作为参加茶会的高级装逼器具,简直是每个爱茶人的必备款。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锡罐储存茶小技巧,适用而不奢”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73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