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银壶源于国内,为何在日本兴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4:1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786
内容摘要:茶到了日本成了茶道,香到了日本成了香道,还有更多本源于国内的文化,为何在日本就有了另一种情景?说到国内银壶,大多人第一反应是“会不会金属中毒”,而说到日本银壶,几乎没有人考虑这个问题,可笑的是日本银壶

茶到了日本成了茶道,香到了日本成了香道,还有更多本源于国内的文化,为何在日本就有了另一种情景?

说到国内银壶,大多人第一反应是“会不会金属中毒”,而说到日本银壶,几乎没有人考虑这个问题,可笑的是日本银壶的纯度几乎是925,而国内手工银壶几乎是999或者990,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是国人心里已经惯性思维的理解,国内都是“黑心商家”“山寨货”吧,说来也寒心。

也许是看了太多村里越来越多的老师傅选择放下小锤,拿起锄头走向田地,更不愿让下一代传承这一项不仅不能赚钱还难维持生活的“手艺”。银壶客内心是愤恨的,也是无力的。愤恨这样精湛又绝妙的手工艺居然被抛弃,无力我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我能做的就只是这样码一些也许还不会被看到的文字,晒一些依然在坚持的手工匠人师傅们的作品,尽微薄之力帮他们销售出去,这不仅仅是让他们有了维持生活的来源,更重要是心灵上的安慰,祖辈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手艺,没有终止在自己的手里。

好在从2015年来,日本银壶市场渐渐逐下滑趋势,国内银壶市场随之引爆。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日本银壶为何那么贵呢?日本银壶的历史是怎样的呢?国内银壶市场渐暖缘由?

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由于前期日本银壶的炒作,市场混乱,更多的接触之后不再盲目的追求和崇拜,或者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选择实用的,还有国内银壶手工匠人渐渐被挖掘,展现在市场。看到了银壶的使用性、流通性、长远性、收藏性。

使用性:品茶对水的要求很高,用银壶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可明显提升茶品口感,故备受茶人喜爱。

流通性:银在古代就是流通货币,并且不会缺失,可转卖,不掉价并且价值更高。

长远性:从使用的角度说,银壶不易损坏,可修复。从投资角度看,越用越有价值,升值潜力大,还可以代代传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茶文化财富。

收藏性:银壶从工艺上讲,是几百年的传承,底蕴文化深厚;从造型上讲,优雅端庄,柔韧又极富张力,拥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具有收藏性。

日本银壶为何那么贵呢?

日本银壶贵多是由历史上有名或在做工与设计方面都有较高声誉的名工作品。而一般的银壶,价格并不是很高。日本的工匠,有一个评价和认证工匠的严密系统。比如从业(出师)的年限,参展获奖作品的多少,设计的独创性等等各方面。级别最高的是“人间国宝”级。收藏价值大,价格也高。但精品数量是越来越少,现在的日本银壶市场混乱,多数是仿制。

而且日本的匠人的专注和宁缺毋滥的精神确实很让人敬佩,日本人工费极高,在国内人工费便宜,这也是日本手工银壶价格高的原因之一,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银壶销售到日本,再以日本银壶的名义销回国内,价格翻了几倍。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这句俗话道出了茶壶在中国茶道中的地位。如今越来越多的爱茶人,把目标放到了我们东瀛邻国那具有神秘美观和有特别光泽的手工银壶上。

日本银壶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日本茶文化源起于唐朝,是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僧侣,将当时中国唐朝的佛教和茶文化一起带回日本。日本的茶器大都起源于中国,说起煮水的利器就不可不说日本银壶,因银这种金属传热好,本身洁净无味,而且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不会把水煮出怪味来,所以很受很多茶客的青睐。而银壶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时期。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而银器在中国唐代曾经辉煌一时。那时的金银器产量有限,使用者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所以制造的金银器都是华美尊贵,彰显皇家气派。“凤凰尊畔飞金盏,丝竹声中醉玉人”,道出唐代金盏等贵金属器皿的使用颇为流行。在法门寺地宫出土过一套精美的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

日本把“茶道”“香道”“手工银器”引入到本国,并结合自己的文化特征发展成日本本土的文化,这就有了日本银壶的由来。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银壶源于国内,为何在日本兴起?”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72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