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壶质量良莠不齐。
为让读者全面认识、了解银壶,本刊特约华北理工大学教授、蟠龙工艺董事长穆瑞田开辟专栏,以飨读者。
银壶的历史和加工工艺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创品论银壶的专栏,今天来到了第二期。希望通过专栏的形式,让大家了解银壶、提升认知,进而享用银壶、养生保健、投资收藏。
银壶的历史和加工工艺是怎样的?那就快来看看今天分享的内容吧!
银壶兴于盛唐弘扬于当下
我国银器文化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的“甘斿”匜是发现最早的银制器皿。早期银器多以几何图纹、动物、花草等为创作对象,并以錾雕、镂空、镶嵌等工艺美化装饰,显示了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
秦汉时期银器生产开始形成规模,而大量工艺精湛异彩纷呈的银器则出现在唐朝。
有关银壶的记载最权威当属唐代陆羽的《茶经》:“鍑:以生铁为之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明许次纾《茶疏》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在中国的历史中,银器具大多盛行于宫廷,可惜保存下来的银壶却寥寥无几,有记载的银烧水壶是“清雍正银提梁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银壶制作工艺的传承出现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断代。
日本银壶制作承袭了唐朝茶道具文化和银壶制作技艺,并持续不断改善创新,形成了较为丰富完善的银壶制作技术体系。近年来,日本银壶技艺传承出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真正的日本人制作的银壶数量并不多。
随着中日茶文化的不断交流互通,中国的匠人们再次将制壶工艺拾起,并顺应市场加以改进。目前蟠龙工艺等国内顶级生产企业的银壶制作水平已与日本银壶不相上下,而且用料更纯、用工更细、创意更新。
手工壶受欢迎加工靠合作
国内银壶加工大致有三种方式:手工、冲压、铸造。手工制壶因为每个步骤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和技艺,制作周期长,每把银壶都有所不同,保值升值潜力大;冲压和铸造的银壶,是为了适应批量化生产的需要,产量大,同质化严重。
手工银壶的制作,要经过设计、制模、制胎、錾刻、组装、打磨、抛光等数十道工序。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有些银壶还使用了花丝、镶嵌、珐琅、镀金等工艺。
事实上,没有什么人对所有工序都精通、都参与,几乎所有复杂一些的产品都是由多人分阶段合作完成的。按皇家金银细工传承企业蟠龙工艺的工种划分,所有生产人员分为设计、胎工、錾工、打磨抛光、精品工艺等几个主要工种。其中,胎工都是男工,錾工和打磨抛光基本是女工。
银壶是一个细分行业,没有所谓的银壶大师。花丝镶嵌、金属工艺等行当的大师,可能在设计、制胎或錾刻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是专家,也可能在银壶的制作过程中参与一道或多道工序,但要求大师从化火压板到表面处理全流程参与,就是过分的要求了。即使某个大师参与了某道工序,就算是大师壶了,大师壶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提醒大家不要轻信“大师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