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为何清代宫廷紫砂没有款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9 14:1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547
内容摘要:清代正值紫砂业的繁荣时期,名家高手辈出,宫廷是使用第一流的紫砂器,怎么会多数没有名家款识呢?这是因为,首先,清代宜兴窑毕竟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窑场,其社会地位还不如产量巨丰、朝廷重视、吃皇粮的景德

清代正值紫砂业的繁荣时期,名家高手辈出,宫廷是使用第一流的紫砂器,怎么会多数没有名家款识呢?

这是因为,首先,清代宜兴窑毕竟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窑场,其社会地位还不如产量巨丰、朝廷重视、吃皇粮的景德镇官窑。其次,当时社会上手工业匠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即便是得到士大夫阶层青睐的名家高手,也只能局限于文人的圈子内,社会地位仍然被限定在封建等级之中。

再者,在官僚文人合作的制品中署款,近似一种广告宣传,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宣传了文人墨客的风流儒雅,而当初由宜兴地方进贡给皇室的紫砂器是朝廷的御用品,与其它品类的御用工艺品一样,是不能留有个人痕迹的,只能遵旨书写帝王年号款,或者不书款,一切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书写铭刻帝王年号款的先决条件是在朝廷有旨的情形下,奉旨书写的,随便书写也是不成的,所以当时社会上再有名气的匠人也不敢擅自在自己的制品上署名,将自己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在高统治者面前留姓扬名的。

和景德镇的官窑瓷器不同,干隆以前的许多宫廷御用紫砂是没有款识的,不能单纯以有无款识而论其价值。有一部分旧藏品中的无款器,藏品的砂质及制作的精美程度与当时的大家陈鸣远、项圣思、惠孟臣、杨友兰、杨彭年等名家制器相比毫无逊色,或者更胜一筹。制砂艺匠们在给宫廷的制器中倾尽了全部的心血,生怕有丝毫的闪失,小心而谨慎、一丝不茍,把毕生的心力和智能倾注于小小的茗壶中,而制作者真实姓名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被深深的埋入历史的长河中。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为何清代宫廷紫砂没有款识?”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67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