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铁壶提韵,银壶提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0:0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95
内容摘要:对于很多资深的茶友们而言,煮茶论道是一种最为惬意的生活休闲的娱乐方式,那么在茶室空间中,茶席间的点滴布置都有它的渊源的讲究。于是,不得不谈的便是用来煮茶的器皿。知道铁壶还得从城南1865产业园中的大士茶亭

对于很多资深的茶友们而言,煮茶论道是一种最为惬意的生活休闲的娱乐方式,那么在茶室空间中,茶席间的点滴布置都有它的渊源的讲究。

于是,不得不谈的便是用来煮茶的器皿。知道铁壶还得从城南1865产业园中的大士茶亭说起,创始人因为对日本茶道的钟情而致力于传播新茶道美学等相关茶文化的深入浅出的普及。所有精神层面的收获都需要实际的载体去实践才能更加圆满,那么品茶能品出茶香就不仅仅在于茶叶的好坏,也同样需要它的载体----铁壶和银壶。这是当下最为时髦的两种煮茶器皿,也是茶亭内最傲人的收藏之一。

铁壶

日本铁壶来源于中国唐宋煮水器,最早可追溯至日本江户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之遥。时至今日除了南部铁器仍有持续创作与生产,现今备受关注的京都铁器,在昭和期间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变及战争而断绝,因此所见如龙文堂等铜盖系统的京都铁瓶至少都具数十年以上的历史。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铁壶在日本非常普及。

铁壶煮茶的几点益处:

1、煮茶利器:铁壶烧水沸点温度更高,比一般不锈钢随手泡等要高出2-3度,且保温时间也更长,利用高温水泡茶,可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而尤其对于老茶而言,因陈化时间较长,是必须采用足够的高温水,才能淋漓尽致把其内质陈香和茶韵发挥出来,实为绝配,已越来越多的成为玩家级茶友们赏茶、斗茶、鉴茶以及开展茶会活动必备的专业茶器。

2、改善水质:使水更软滑、甘甜,同样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泡茶的口感。

3、补铁专家:科学家们早已发现铁是造血元素,成人每日需0.8-1.5毫克的铁,因为铁壶煮水能释出易于人体吸收的二价铁离子,可以补充人体所需,从而有效地预防贫血。

4、赏玩收藏:铁壶外部涂层为进口食品级材料,高温工艺涂装,无毒、耐擦、强度高。随着擦洗次数的增多,将越来越呈现金属质地的黯然之光,尤如为器具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别具赏玩价值。

银壶

“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出自陆羽《茶经》

陆羽前辈的诗词中对银壶的优雅之美赞不绝口,银器,之秀气也。当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来,银壶的优点同样不逊色于一把老铁壶。

银壶功能:

首先银壶是用来在茶道中烧水用的,它能非常明显的改善水质,提升茶汤,补充微量元素。银甚至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它同时兼具很多养身功能:可平心境、暖肠胃、舒精气等。在饮茶或茶道中的运用主要还是帮助获取最为优质的水源。其次每一把银壶也是金工工艺和唯美生活品质的呈现者!

铁壶泡不以香气取胜的茶为好。铁壶煮水,紫砂壶泡茶,静心品茗,淡看风云。

铁壶提韵,银壶提香。

铁壶适合发酵程序较重的茶叶,如红茶、普洱和陈茶(简单地说适合,茶汤红色的茶)。

银壶适合发酵较轻的茶叶,如铁观音,绿茶等。

这点可以从银铁离子的活跃程度来分析,铁离子较银离子活跃,所以铁壶对水的影响就大于银壶,能让泡出来的茶汤更有层次,这点就是红茶、普洱等发酵程度较重的茶叶所需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免能有这样一种迫切,真的很想立刻分别用铁壶和银壶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品茗,用自己的唇齿口舌去感受不一样的材质下煮出的茶水,茶色是否足够的清透,茶香是否能够弥久,回甘是否酣畅淋漓。这也许就是茶友们说的茶之道!凡事一旦认真起来,才会有所探求,有所感悟。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铁壶提韵,银壶提香”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49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