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茶器 » 正文

宜兴黄龙山紫砂矿脉的分布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3 18:1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626
内容摘要:宜兴黄龙山紫砂矿脉的分布图,宜兴黄龙山可谓是紫砂之源,据有关资料,紫砂形成于3.5~2.6亿年间。在风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最终形成了石英、莫来石、云母、长石等。

宜兴黄龙山紫砂矿脉的分布图,宜兴黄龙山可谓是紫砂之源,据有关资料,紫砂形成于3.5~2.6亿年间。在风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最终形成了石英、莫来石、云母、长石等。

黄龙山矿区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黄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线以上,是主要的夹泥和紫砂泥的产区。黄龙山主体矿区,即今天的南山、水塘及其周边,主要是东南西三方。

黄龙山矿区分布图

1.一号井

位于主体中心水塘的西南部,1958年由红旗宕改扩建而成,为单井筒设计。1965年就停止开采,遗弃宕口在2002年底被露天开采时毁掉。

一号井(上图)

·

2.二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的南面偏东,1965年按国家对小型矿山的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

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二号井(上图)

2号井紫砂矿种比较丰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绿泥、本山段泥、红麻子、黑墩头出矿,其中底槽青有红色和紫色两种。

·

3.三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东面,2号井的东北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为单井筒设计。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三号井(上图)

·

4.四号井

大名鼎鼎的四号井,是唯一不在黄龙山主体部分的矿井,1972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四号矿井,主井标高24米,副井标高11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约200米。有最出名的四号井底槽青,四号井本山绿泥等!

四号井宕口,就在紫砂之源公园旁边,与宝山矿区只有陶都路之隔。紫砂之源公园和此段陶都路修建的时候,降坡泥问世。

四号井(上图)

出产优质的底槽青和本山绿泥,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停止开采。

·

5.五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的东面,1979年8月,按照四号矿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行排列设计。

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到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

同年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继续进行开采。直到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

五号井(上图)

·

6.南山矿区

翻过主体水塘南面山坡,就进入南山矿区。南山区的南山紫泥很有特点,矿呈红紫,烧成品黄颗粒明显。

·

7.降坡矿区

位于四号井与黄龙山之间,现在为紫砂之源公园和陶都路。

降坡矿区(上图)

2005年基本建设时,这里挖出了一种别致的团泥,数量很多,烧成品红里泛黄,黄颗粒明显,因为是新发现品种,就被称为降坡泥。

·

8.半坡矿区与野山矿区

位于黄龙山主体水塘西边(南面为野山矿区),蕴藏团泥,种类较多。

半坡矿区(上图)

半坡南面,就是野山矿区,野山矿区以前只出产一种泥料,但是很著名、很独特,这就是野山红皮龙。

·

9.宝山矿区

宝山矿区今天被一些丁山人称为龙头(大水潭称为龙尾),因宝山工业园区(实际上是宝山别墅区)而得名。

宝山矿区出产紫砂矿历史比较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紫砂矿料以团泥为主,其中以红黄泥最为著名。

·

10.大水潭矿区

属于蠡墅,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料的宕口,天青泥即产于此。

原黄龙山大水潭矿区

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一个水潭。现在大水潭周围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

说明

宜兴南部的山地属于天目山余脉,宜兴境内又有三条主要山脉,即铜官山脉、龙池山脉和太华山脉。

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里,在丁蜀镇周边的湖㳇,洑东,川埠等乡镇均存在大量的紫砂矿源。

宜兴黄龙山的紫砂泥料是最好的,从封矿到限制性开采,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泥料被大量开采使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宜兴黄龙山紫砂矿脉的分布图”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125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