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武夷水仙茶怎么泡才正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9:2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03
内容摘要:冲泡要点:冲泡所需用具:烧水壶、白瓷盖碗、公道杯、茶夹、品茗杯等茶具:白瓷盖碗(容量110ml左右)投茶量:8克水仙茶水温:100℃是否洗茶:否【茶具】水仙为武夷岩茶,岩骨花香浓烈,俗话有醇不过水仙,因此冲泡

冲泡要点:

冲泡所需用具:烧水壶、白瓷盖碗、公道杯、茶夹、品茗杯等

茶具:白瓷盖碗(容量110ml左右)

投茶量:8克水仙茶

水温:100℃

是否洗茶:否

【茶具】

水仙为武夷岩茶,岩骨花香浓烈,俗话有醇不过水仙,因此冲泡用具对于茶汤的展现,也至关重要,冲泡岩茶我们一般选用紫砂壶或者盖碗,个人还是喜欢白瓷盖碗多一些,毕竟实惠好用,出汤还方便,白色的杯,醇厚的汤,简约大气,让人垂涎欲滴。

而盖碗的容量不宜过大,110ml足矣。

【用水】

冲泡用水,最好的选择是山泉水,其次是矿泉水,最后是纯净水,当然有的人也会用自来水,自来水需要提前静置,而且不提倡用自来冲泡,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尽量选用山泉水、矿泉水、纯净水等。

【温杯烫壶】

开门第一件事,温杯烫壶,一定要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泡茶之前,先将水烧开,用100℃高温之水烫壶利于释放茶香,用烧好的开水对盖碗以及茶杯烫洗一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盖碗内的异味,确保茶香、茶味的纯洁性,烫杯之后,将水倒掉。

【摇香】

烫壶之后可以选择性摇香,也可以跳过,将8g武夷水仙茶投入110ml的盖碗之中,盖上盖子,拿起盖碗,上下轻微晃动,之后将盖碗揭开一小条缝隙,放在鼻翼下方, 闻干茶香。

【冲泡】

一切都已就绪,下面就开始正常冲水了,提起水壶,沿着壶壁绕圈圈冲水,此方法即为环壁注水,不要快速注满,正常速度平稳冲水就好。

环壁注水,让水仙茶的条索与水分、温度、空气充分接触,从而将滋味与香气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注水之后,放下水壶,准备出汤。

【出汤】

出汤:泡水仙茶的出汤原则为快出水,快出水是泡岩茶的关键,盖上盖碗盖子,将茶汤滤入公道杯,茶汤一定要倒干净,不要余留,之后再将茶汤分倒至茶杯饮用。

第一泡就泡好了,之后的步骤和上述一致,前三泡的出汤时间保持快节奏,三泡之后可增加时间,如5s、10s、15s这样。

水仙茶的特点以及种类:

01武夷水仙

武夷水仙是指种植在正岩山场外、武夷山行政辖区范围内的非老丛水仙。它们广布于武夷山各个乡镇,是武夷岩茶最大的组成部分,其中以高山产区的水仙品质最好。

02正岩水仙

正岩水仙是指种植在正岩产区内的水仙,以马头岩、慧苑坑、水帘洞顶等处的正岩水仙最为著名。

这里的水仙种植时间较长,有不少是百年老丛水仙,加上正岩山场优越的土壤气候条件,因此造就出的茶叶是水仙系列中品质最优的。

03老枞水仙

老枞水仙是武夷岩茶中之望族,栽培历史数百年之久。原来自水吉之大湖,传发现于祝仙洞下,故名为祝仙,因当地“祝”与“水”同音,后习惯称为水仙至今。

老枞水仙一般是指五六十年以上树龄的水仙茶树,在岩骨花香的基础上突出兰花香和枞味。老枞的枞味,主要有三味:木质味、青苔味、糙米味(棕叶香)。

老枞水仙的加工制作工艺与其他岩茶大致相同,但老枞水仙多采用轻火或中火炭焙,以充分体现其味醇清香的特征。

老枞水仙茶叶叶质绵软,养生成分丰富。其茶汤味极浓醇且厚重,汤水顺滑又兼具有陈年茶之味。老枞水仙为水仙茶中极品。

04高枞水仙

茶园的管理,通常每年要对茶树进行修剪,修剪过的水仙茶称之为矮枞水仙,而不修剪的水仙茶树称之高枞水仙;也有另一种说法, 即将树龄在20年以上且从未修剪的水枞茶树称之高枞水仙。高枞水仙的品质仅次于老枞水仙。

高枞水仙树型较高,产量低,采摘困难。为了提高产量,便于采摘,很多茶园已将高丛水仙修剪成矮枞。所以,武夷山岩茶的高枞水仙已较少见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武夷水仙茶怎么泡才正确”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68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