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各种茶的冲泡时间以及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18:4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282
内容摘要:绿茶:使用玻璃杯冲泡,先投茶再注水,浸泡3~5分钟即可出汤。黄茶:透明玻璃杯冲泡,投入干茶再注水七分满,三五分钟即可出汤。白茶:宜盖碗冲泡,5克干茶110毫升沸水,5秒左右快速出汤。乌龙茶:宜盖碗、紫砂壶冲泡,8克干茶,冲入沸水,30秒左右即可出汤。黑茶:盖碗、紫砂壶冲泡,投入8克干茶,先醒茶再倒入沸水,10秒内快速出汤。红茶:盖碗冲泡,5克干茶,110毫升沸水,5~10秒快速出汤。

绿茶:使用玻璃杯冲泡,先投茶再注水,浸泡3~5分钟即可出汤。

黄茶:透明玻璃杯冲泡,投入干茶再注水七分满,三五分钟即可出汤。

白茶:宜盖碗冲泡,5克干茶110毫升沸水,5秒左右快速出汤。

乌龙茶:宜盖碗、紫砂壶冲泡,8克干茶,冲入沸水,30秒左右即可出汤。

黑茶:盖碗、紫砂壶冲泡,投入8克干茶,先醒茶再倒入沸水,10秒内快速出汤。

红茶:盖碗冲泡,5克干茶,110毫升沸水,5~10秒快速出汤。

六大茶类的冲泡要点

1、绿茶

绿茶,重在保持鲜美的口感和鲜嫩的颜色,而这两者,最怕的就是高温。温度过高,会导致维生素C和多酚类等物质被破坏,鲜爽感下降,色泽也会变暗。

绿茶适合用玻璃杯冲泡,可以观其形态。

用85~90℃的水慢慢将茶叶浸润,让其自然舒展,内含物质缓慢释放。

2、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如果冲泡不当很容易出现酸涩味,甚至产生苦味。

红茶不宜闷泡,注水后尽快出汤,会获得一杯清甜爽口的红茶。

使用的盖碗碗口一定要大,散热透气。

置茶量可以少一些,让茶叶有充分的透气空间,而不至于闷坏。

出汤要滴干净,不要留有水与茶叶接触过久,出完汤把盖子打开散热。

3、黄茶

黄茶冲泡要点和绿茶基本一致。黄茶属于轻发酵茶,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都属于黄茶。

其茶质细嫩,水温太高会把茶叶烫熟,所以冲泡温度最好在85-90℃之间为宜。

冲泡黄茶,按照茶具容量放入四分之一黄茶茶叶,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口味进行斟酌增减。

第一泡的最佳冲泡时间为30秒,第二泡延伸到60秒,第三泡再延伸至大概2分钟,这么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更佳。

用玻璃杯或瓷杯,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4、黑茶

黑茶在后发酵和储存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仓储、陈旧的气味。当然如果是发霉变质的茶就另当别论,肯定不能喝了。

紧压的黑茶,在饮用之前先解块,放于通风干燥处散几天,再放进透气的陶罐储存一到两个月。

冲泡时第一泡先润一下,让紧压茶充分展开,散去异气,第二泡更好喝。

但需注意润茶时间不可过久,需快速出汤,避免丢失太多内含物质。

5、乌龙茶

福建、广东、台湾是乌龙茶的主要产区,这几个地方盛行的功夫茶泡法就是乌龙茶最优的泡法。

小壶和小杯,是功夫茶的标配,冲泡前需要温杯烫壶。

冲泡的技巧讲究高冲低斟,最大限度保持茶香茶味。

乌龙茶需要用沸水冲泡。

条形的单丛茶和岩茶的冲泡要点是即冲即出,而颗粒形乌龙茶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等茶叶舒展之后再加快出汤速度,而泡到五泡以后,都需要延长时间。

6、白茶

白茶的原料等级一般按照采摘的嫩度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

白毫银针和高级白牡丹要保持其鲜甜故不能用沸水,一般以100℃为宜,冲泡时间大约在30秒。

普通白牡丹和寿眉可用沸水冲泡,而白牡丹要比寿眉冲泡的时间短一些。

寿眉,尤其是存放了3年以上的老寿眉,不仅可以冲泡,还可以煮饮,冲泡到5泡以后,便可放入煮茶壶,按个人口味调整煮茶时间。

各种茶叶的风味特点

绿茶:清香鲜嫩, 鲜醇甘爽

黄茶:纯和,温润,滋味甜醇爽口

白茶:清纯,甘甜,草木自然气息

乌龙茶::香气浓郁,富含花果香,滋味浓醇甘爽

红茶:香气如花似果,口感温润甜醇

黑茶:香气纯正,滋味甘醇顺滑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各种茶的冲泡时间以及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50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