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普洱茶冲泡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6 08:3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547
内容摘要:普洱茶冲泡的基本程序有哪些:首先用开水将茶具烫洗一遍,取8g普洱茶,将茶叶放入紫砂壶中,茶水比例为1:20,8g干茶需要160ml的水,将开水注入紫砂壶中,第一泡为洗茶不饮用,再次注水后,盖上盖子,闷泡15s左右,即

普洱茶冲泡的基本程序有哪些:首先用开水将茶具烫洗一遍,取8g普洱茶,将茶叶放入紫砂壶中,茶水比例为1:20,8g干茶需要160ml的水,将开水注入紫砂壶中,第一泡为洗茶不饮用,再次注水后,盖上盖子,闷泡15s左右,即可将紫砂壶的茶汤倒入茶杯品饮。

普洱茶冲泡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一、茶具选择

一般来说,冲泡普洱茶,以紫砂壶为上选(盖碗也可以)。紫砂壶嘴小、盖严,可以有效地聚香;且由于没有施釉,紫砂壶有不少的开口气孔,透气性较佳,有助于茶味的发挥。

由于普洱茶为云南大叶种茶,干茶浸开后体积较大,因此选用体积较大的茶壶会更好,一般200cc的容量就很好用。

此外,一茶一壶,生熟茶要用不同的紫砂壶。这是因为茶壶经常使用,会吸附茶味,如果要泡一壶好茶,紫砂壶必须只能泡单一茶种,否则茶味会显得混杂。

二、温杯

温杯烫壶,一方面是将茶具尽可能地洗净,去除异杂气味,另一方面,主要是减少周围环境对茶的影响。

特别是温杯,那是醒普洱茶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激发普洱茶香。

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将茶具烫洗一遍,避免水倒到壶中快速降温,降低环境室温对泡普洱茶的影响。多注意这些细节,尽可能泡出最好的味道。

三、水温

普洱茶的泡法中,水温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我们讲究“看茶泡茶”,对于新茶或芽头较多的茶,温度在90℃~100℃为宜,可以避免把茶芽烫坏,能将茶品口感保持在最佳状态。

如果是具有一定年份的老茶,或用料比较粗老的茶品,最好使用100℃的开水,这样才能把大叶种普洱茶中的内含物充分析出。

四、投茶比例

普洱茶正常情况下的投茶量与水的比例为1:20,即8g干茶需要160ml的开水冲泡,当然投茶量也根据个人而异,如长期喝茶后,可根据自己的口感进行改变。

五、醒茶

普洱茶在茶仓中存放了较长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比较恒定,茶叶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中。因此,醒茶是关键的一步,能够唤醒茶叶、激发茶性。醒茶不好,后续的茶汤滋味也就无法完全释放。醒茶方法可以分两种:

干醒:把茶饼撬成小块,放入紫砂罐或牛皮纸袋中醒茶,时间在1个月左右。醒茶时要注意避光避异味,室温在30℃左右,湿度在45%~70%之间。

湿醒:是直接将茶叶放入茶壶,注入热水10秒左右倒掉,其目的在于提高茶叶及泡茶器具的温度;同时通过对茶叶进行温润浸泡,起到利于茶叶舒展和茶汁浸出的作用。(这个方法更适合于新茶)

六、 润茶

润茶也有人称醒茶、洗茶,旨在让茶叶舒展开来,才能冲泡出更好的味道。尤其是紧压的普洱饼茶、沱茶等等,通常第一泡很难出味,往往会弃掉,等到第二泡才饮用,味道更佳。

但润茶时间也不能太久,一旦泡得太久会造成茶中内含物质损失过多,而正式冲泡时普洱茶的味道就容易变淡。润茶的程度到茶叶舒展到七成左右,因为吸饱了水,第二泡茶叶很快展开,茶味很快就会出来了。

七、出汤

淋壶、投茶、注水之后,便可闷泡出汤。普洱茶的出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等会过度氧化,导致茶汤颜色偏暗,香味和滋味都不太好,

第一泡出汤要快,因为这时茶叶的内含物很饱满、很澎湃,如果出汤时间太慢,那么水浸出物就会过多,会影响茶汤的本质。前8泡一般15s左右,第9泡起适当延长浸泡时间25、30s、35s等

一般情况下,紧压型的茶如沱茶、机器压制的茶饼,冲泡时间长;散茶则可以较快出汤;新茶、嫩芽的出汤时间也要快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普洱茶冲泡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2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