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大红袍茶怎么冲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2:36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703
内容摘要:准备8g大红袍干茶、一只公道杯(110ml左右),首先烧开一壶水,用开水将茶具仔细烫洗一遍,然后把茶叶投入到盖碗中,注入开水,第一遍为洗茶不饮用,再次注水后,盖上盖子,等待15秒左右,茶叶慢慢舒展开来,即可将

准备8g大红袍干茶、一只公道杯(110ml左右),首先烧开一壶水,用开水将茶具仔细烫洗一遍,然后把茶叶投入到盖碗中,注入开水,第一遍为洗茶不饮用,再次注水后,盖上盖子,等待15秒左右,茶叶慢慢舒展开来,即可将茶汤滤出至公道杯,最后倒入品茗杯饮用。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大红袍才能充分发挥出大红袍的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1.茶具

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2.投茶量

投茶量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2/3),也可以按照茶水比1:15~1:20大的比例投茶。

3.泡茶用水

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4.浸泡时间

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5.浓淡调整

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6.品尝大红袍

要领:大红袍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

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

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冲泡时出现以下情况的处理办法:

1.滋味苦涩感重

对应方法:

A、调整茶水比

减少投茶量,可以适当的减轻苦涩感,但并不能避免。

B、保证水温

冲泡过程中注意加温。一方面,沸水可以加快内含物质的浸出速率,减少浸泡时间。另一方面,苦涩味低温时,更容易被口腔感知。

C、注意注水方式

避免过激的注水,轻轻的沿着边缘注水,可以使得内含物质均匀的浸出,避免过于苦涩。

D、注意用水

水质偏硬,会使得茶叶苦涩味显,且茶味弱。

2.香气、滋味出不来

对应方法:

A、保证水温

沸水才能激发岩茶的香气和滋味。在冲泡过程中要及时的加温,一般3冲左右就可以再加温一次。

B、适当的增加茶量

特别是在特定的茶水比下感觉香气、滋味不够突出,那可以适当的增加茶量。但是不要盲目的延长浸泡时间。

C、注意用水

水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茶叶的滋味、香气的发挥。采用硬度较低的软水更适合泡茶。

D、注意注水方式

选用高冲,可以使得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速率提高,在相同的浸泡时间内获得更加丰富的滋味。

3.出现水闷味、鲜爽度降低

对应方法:

把握水温以及浸泡时间,在浸泡过程可以稍稍开小口。

4.不耐泡

对应方法:

A、缩短润茶时间

润茶的时候尽量短时,快速出水。避免内含物质过多、过早的浸出和流失。

B、注意注水方式

可以尽量避免高冲,沿盖碗边缘轻轻注水,使得茶叶内含物质缓缓浸出。

5.每泡茶汤滋味起伏变化大

对应方法:

A、看汤色

每次冲水完成,盖上盖几秒以后,开个小口注意茶汤色泽变化。

B、注意浸泡时间

每次浸泡时间应该在合理的增加范围内。一般前5泡做杯时间相当或可增加2-5秒左右,随后可适当的再延长浸泡时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大红袍茶怎么冲泡”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16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