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功效 » 正文

牛栏坑肉桂茶功效作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5:0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894
内容摘要:牛栏坑肉桂茶的功效为抵抗衰老,解除油腻,健胃消食,醒脑提神,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能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同时排除体内多余垃圾,起到舒缓肠道的目的,长期饮用具有抗氧化,明目解乏的功效。牛栏坑肉桂

牛栏坑肉桂茶的功效为抵抗衰老,解除油腻,健胃消食,醒脑提神,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能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同时排除体内多余垃圾,起到舒缓肠道的目的,长期饮用具有抗氧化,明目解乏的功效。

牛栏坑肉桂茶功效作用:

1、延缓衰老

肉桂茶中含有茶多酚、茶碱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避免自由基过度氧化,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功效。

2、杀菌去油腻

茶叶中有一种叫黄酮的混合物,具杀菌解毒作用。因此,肉桂茶具有解毒消食去油腻的功效。

3、健胃消食

肉桂茶中含有大量的桂皮油,桂皮油能够刺激嗅觉,快速反射促进肠胃吸收,使分泌增强,排除体内多余垃圾,因此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

4、减肥

肉桂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能够促进肠胃消化,清理肠胃垃圾,从而达到减肥的功效,尤其乌龙茶更为明显。

5、提神醒脑

肉桂茶中的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进思维、提高效率的功能。

6、缓解疲劳

肉桂茶中含强效的抗氧化剂以及维生素C,不但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还能分泌出对抗紧张压力的荷尔蒙。肉桂茶中所含的氨基酸、维生素等可缓解身体疲劳。

香不过肉桂:

“牛肉”即武夷山岩茶名品——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似桂皮香,所以得名“肉桂”。肉桂茶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已经成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名角。“牛肉”即牛栏坑肉桂,是指出产于武夷山牛栏坑一带的肉桂茶。

牛栏坑位于章堂涧与九龙窠之间,是武夷山风景区三条重要沟谷之一,与慧苑坑、倒水坑合称“三坑”,加上流香涧、悟源涧就是大名鼎鼎的岩茶“三坑两涧”,爱茶的朋友无不以喝到这五个地方的岩茶而骄傲。

从武夷山北景区进入,在天心路口某个弯道边,有一条石阶路上山,看到一个木制的小亭后,就到了一条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幽谷,两旁危崖悬翠茶园密布,一条曲涧凝翠柔水细流,空气中充满着茶叶的清香,这就是牛栏坑。

牛栏坑能够出产如此好茶,与其独特的地质环境有关。当地一条东西向河流,被南北向的流香涧拦腰切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为武夷岩茶的重要产区。

牛栏坑肉桂有什么特点?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黑、润,微带青条,干香显。

【汤色】:由于中足火功,汤色艳丽。汤色虽重且清澈透。

【香气】:品香是饮品武夷肉桂的重中之重,牛栏坑肉桂茶香气浓郁,较高扬,似桂花香带乳香或桂皮香。

岩韵香特显(感觉是微甜),牛栏坑肉桂的香不仅奇特,而且极为高锐。冲泡后细细闻之,便会感到热气茵蕴中那股奇香,缕缕不绝,游丝般地直往脑门顶里钻,不觉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牛栏坑肉桂的一大特点。

【叶底】:叶底柔软透亮,肥润软亮,红边鲜艳。虽是文火慢炖的炭焙到中足火功,从叶底可以看出蛤蟆背。具有蛤蟆背的茶是传统型的岩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焙火后,局部受热膨胀,在茶叶表面鼓起了小泡点。

就如蛤蟆的背部凸起的形状,因此称之为“蛤蟆背”。而且叶底色也是青褐色,说明焙茶时火力还是很大的,火功已透入茶中。

总结:

茶汤入口柔顺绵稠,醇厚且纯净,舌面辛锐感强,舌底强生津,喉底回味持久甘润爽快。香气显,比较冲;八泡后香气仍显,滋味醇,厚,回甘快爽且持久,岩韵强。从一泡到五泡滋味越来越醇浓,六泡开始茶汤滋味保持住一直到10泡,岩韵仍显。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牛栏坑肉桂茶功效作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957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