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功效 » 正文

茶叶的种类与功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2 23:3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79
内容摘要:茶叶分为六种,分别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茶叶为健康饮用,茶內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有益物质,其功效为缓解湿气,醒脑护眼,消食化积,改善记忆力,日常饮用,亦可提高免疫,促进代谢,

茶叶分为六种,分别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茶叶为健康饮用,茶內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有益物质,其功效为缓解湿气,醒脑护眼,消食化积,改善记忆力,日常饮用,亦可提高免疫,促进代谢,有抗氧化,缓解疲劳的作用。

茶叶的种类与功效:

1、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茶性温和,茶叶相对粗老,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黑茶有“红、浓、陈、醇”四大特点。“红”指茶汤色透红、“浓”指茶味酣畅;“陈”指越陈味越浓;“醇”指滑润甘甜。最出名的安化的黑茶。黑茶茶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降脂减肥、改善湿气的功效。

2、白茶

白茶最为珍贵,属于轻微发酵茶,只经过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目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老君眉等。新白茶具有一定凉性,而老白茶茶性则相对温和一些,

白茶在调节人体的免疫力和降低血糖等方面都有不错的功效,有保护脑神经、增强记忆力、减少焦虑等好处。

3、绿茶

绿茶是没有发酵的茶,属性偏寒,在我国产量最多,饮用广泛。绿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作用。

4、乌龙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乌龙茶又称青茶,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品相为“绿叶红镶边”,铁观音是比较著名的乌龙茶。

乌龙茶含较多茶多酚,有降血脂、抗衰老、减肥、提神作用,但是不宜空腹或睡前喝。

5、黄茶

黄茶属于微发酵茶的一种,黄茶的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而淀粉水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所以黄茶的苦涩味道很轻,形成黄茶醇厚香甜滋味。

黄茶在“闷黄”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具有醒脑提神,消食化积等作用。最著名的黄茶当属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包裹,雅称“金镶玉”。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的茶联。

6、红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性温,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祁门红茶是最著名的红茶。红茶能促消化、促食欲,红茶偏温,较适合冬天和胃寒体质者饮用。红茶可加糖、奶,但红茶不宜放凉饮用,否则会影响暖胃效果。

茶叶的品种都有哪些:

1、绿茶(不发酵)

绿茶是不发酵茶,主要品种包括西湖龙井、太平猴魁、双井绿、惠明茶、碧螺春、午子仙毫、雀舌、黄山毛峰、信阳毛尖、蒙顶甘露、径山茶、涌溪火青、天山绿茶、上饶白眉、竹叶青茶、恩施玉露、安吉白片、都匀毛尖、苍山雪绿、庐山云雾等。

2、红茶(全发酵)

红茶是全发酵茶,主要品种包括祁门工夫、湖红工夫茶、滇红工夫、宁红工夫茶、越红工夫茶、川红工夫茶、政和工夫茶、闽红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茶等。

3、白茶(轻微发酵)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5种。

4、黄茶(微发酵)

黄茶也是轻微发酵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都是黄茶品种。

5、黑茶(后发酵)

黑茶也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属后发酵茶,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等是其主要品种。

6、青茶(半发酵)

青茶,又名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主要品种包括武夷岩茶、武夷肉桂、凤凰单丛、闽北水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凤凰水仙、大红袍、台湾乌龙、包种茶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叶的种类与功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945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