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功效 » 正文

龙须莓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3 18:1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333
内容摘要:龙须莓茶的功效为生津止渴,舒爽咽喉,缓解火气,清洁口腔,其次龙须莓茶也有消除疲劳,改善视力的效果,同时能提高身体免疫和抵抗能力,日常饮用有补充水分,调整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但龙须莓茶属性寒凉,胃寒人

龙须莓茶的功效为生津止渴,舒爽咽喉,缓解火气,清洁口腔,其次龙须莓茶也有消除疲劳,改善视力的效果,同时能提高身体免疫和抵抗能力,日常饮用有补充水分,调整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但龙须莓茶属性寒凉,胃寒人群禁忌饮用,其次也禁忌喝浓茶。

龙须莓茶的功效与作用:

1、生津止渴、咽喉舒爽

龙须莓茶富含维生素黄酮等,起到生津止渴(主要是通过消炎止痛和促进组织再生作用实现的),不仅如此龙须莓茶还具有润喉利咽的功效。

2、抗菌调肠胃

莓茶具有很好的天然广谱抗菌作用,有很强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它们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最低浓度为12.5~25微克/毫升,可缓解胃炎、胃溃疡。

3、口腔清洁

实践证明,饮用莓茶的人能够有效的治疗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炎,止痛明显、愈合迅速、能缩短疗程,坚持饮用不复发。

4、保护眼睛

通过饮用莓茶可以补充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抗氧化营养素,改善视觉器官组织细胞的营养状态和氧化代谢过程,调节视觉器官运动中的某些不协调,而显示出消除疲劳,改善视力的效果,特别对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视力模糊具有明显的效果。

5、促进睡眠

龙须莓茶黄酮是通过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脑组织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及多巴胺系统,达到抑制条件反射、减少自发及被动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节律,对抗咖啡因等因素引起的兴奋作用,从而形成改善睡眠的稳定效果。

龙须莓茶的禁忌:

1、胃寒的人应当慎重喝。莓茶性寒,因此在喝莓茶的时候可以将两片生姜加入莓茶当中,用来调节。否则便会有腹泻的症状出现。

2、患有严重胃溃疡的患者。这一类人群饮用莓茶会对于胃疼痛的症状有所加重。可以少量的饮用,等到身体适应了以后渐渐的加至正常的量。

莓茶的等级以及特点:

1、雾霜

采用:成叶段位部分,制作而成。这个段位部分:茶梗较多较粗、鲜叶及成茶的色泽都较深、叶片上有均匀的白点。用 “雾霜” 冲泡出来的莓茶,泡开后才能看到薄薄地一层漂亮的白点。

2、翠蔓

采用:属于老叶段位部分,制作而成。这个段位部分:有粗梗,属于莓茶中的 “老茶”。用 “翠蔓” 冲泡出来的莓茶,口感较苦、滋味较差、产量高、具有很高的营养物质、也是深受喜欢老茶、苦茶、的人群欢迎 。

3、青云

采用:龙须、云尖、细梗、三部分制作而成。鲜叶采摘段位在8cm左右,有很细的梗。用 “青云” 冲泡出来的莓茶,汤色呈浅金黄色、清透明亮、清新怡人。细梗部分翠嫩鲜活,用指甲很容易掐断。 “青云” 等级的莓茶最为普及。

4、云长青云

采用:鲜叶8~12cm的部分,制作而成。用 “云长青云” 冲泡出来的莓茶,产量会有所增加,但口感略比 “青云” 要差一点。多用于制作袋泡茶使用,一般不会用来制作原茶。

5、翠漾

采用:即将长成叶片的段位部分,制作而成。用 “翠漾” 冲泡出来的莓茶,汤色、口感、与 “青云” 非常接近,且产量很大,多用于制作袋泡茶使用。

6、龙须(天须)

采用:无叶无梗,只取藤须部分,制作而成。用 “龙须” 冲泡出来的莓茶,汤色清透明亮、无杂质、口感极佳。因 “龙须” 的制作成本极高,一般只用来制作顶级的莓茶产品。

7、云尖

采用:只取细嫩芽,无叶无梗,制作而成。用 “云尖” 冲泡出来的莓茶,汤色清透明亮、无杂质、口感极好。因制作 “云尖” 工艺复杂繁琐,要求较高,一般只用来制作高端的莓茶产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龙须莓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921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