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功效 » 正文

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及食用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2:3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538
内容摘要:乌龙茶有缓解油腻、舒缓压力、抗氧化、生津解渴的功效,可促进身体代谢,加快身体排泄,有促进消化、改善气色、醒脑提神、利尿解乏的作用,其食用方法为:将6g干茶投入盖碗,悬壶高冲注满开水,第一泡为洗茶(倒掉不

乌龙茶有缓解油腻、舒缓压力、抗氧化、生津解渴的功效,可促进身体代谢,加快身体排泄,有促进消化、改善气色、醒脑提神、利尿解乏的作用,其食用方法为:将6g干茶投入盖碗,悬壶高冲注满开水,第一泡为洗茶(倒掉不饮用),再次注水后,闷泡10s左右即可出汤饮用。

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

1.舒缓压力

乌龙茶能提升自律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能预防因压力过大造成的压抑、郁闷,起到舒缓心情的好处,如日常因为工作、家庭、生活等压力重大时,可适当饮用乌龙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2.抗衰老

乌龙茶和维生素E一样有抗衰老功效。在每日内服足量维生素C情况下,饮用乌龙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而维生素C具有抗衰老作用。因此,饮用乌龙茶可以从多方面增强人体抗衰老能力。

3.减肥功效

乌龙茶具有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因为茶中的主成分—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缓解身体油腻,饭后隔开一小时饮用还可以帮助消化,促进脂肪分解。

4.改善气色

乌龙茶对血清中性脂肪及胆固醇有降低作用;乌龙茶能提高SOD酶活性,由此可推知,乌龙茶对皮肤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皮肤湿润、有弹性、张力,改善气色等等。

5.改善听力

中老年人经常喝乌龙茶有助于保持听力。对男性听力的保护作用明显大于女性。虽然喝乌龙茶对听力有保健作用,但也不能饮之过量。一天喝茶的量以1~2杯为宜。

6.降血脂

乌龙茶有防止和减轻血中脂质在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饮用乌龙茶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红细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试验,也表明乌龙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冲泡乌龙茶的方法(食用):

整体的流程为备具、洁具、赏茶、投茶、洗茶、泡茶、奉茶和收具。

1.备具

首先是备具,干泡法的茶具主要有茶道组(亦称茶道六君子)、壶承(就是放盖碗和公道杯的用具)、盖碗(也可用壶)、公道杯、随手泡、水盂、过滤网和茶杯。

2.洁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干泡法中洗茶杯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直接往摆好的茶杯中冲水,另一种是用茶夹将茶杯夹到水盂上方,进行洁具。

3.赏茶

看茶的外形和颜色以及闻干茶的香味,主要是给客人看。茶艺师给我们泡的那款浓香型铁观音,外形肥壮成团、色泽砂绿,有清香。

4.投茶

需要用到茶道组中的茶匙,浓香铁观音的投茶量在5-6g,铺满盖碗的杯底就行。当然也可以根据喝茶的人数和口味来酌情加减。

5.洗茶

洗茶就是用水洗去茶尘,将沸水冲入盖碗,立刻倒进水盂,洗茶过程就结束了。

6.泡茶

洗完茶之后,就是泡茶了。泡乌龙茶的水温一般是100度的开水,大概10秒就可以出汤。出汤的时候,拇指和中指捏住盖碗的边缘,食指搭在盖子上,盖子和杯子间留出一道缝隙,让茶汤顺利的流出。

7.奉茶

泡茶后就要奉茶了,要记得奉茶的顺序是从右到左,虽然在喝茶的时候大家是人人平等,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要区分一下身份差别,身份高的人或者自己的长辈要优先。

8.收具

喝完茶,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收具了,将喝过的茶叶倒掉,所用器具洗干净摆放整齐就行。

结语:

除了泡茶步骤以外,茶艺重要的还是就是细节,比方手该怎样放、茶具排列顺序、身体不能摇摆等,都需要多次实践才能做好。而且泡茶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才能让客人感到宁静。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及食用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804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