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工夫红茶的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8:0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188
内容摘要:红茶分为红碎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三种,工夫红茶包括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川红工夫、宜红工夫等,工夫红茶的基本特征便是“红汤红叶”,干茶紧致饱满,或呈螺状,或针状,色泽乌黑,或金毫显露,味道甜润甘爽,花

红茶分为红碎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三种,工夫红茶包括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川红工夫、宜红工夫等,工夫红茶的基本特征便是“红汤红叶”,干茶紧致饱满,或呈螺状,或针状,色泽乌黑,或金毫显露,味道甜润甘爽,花果蜜香馥郁持久,且多有浓强鲜等特点。

工夫红茶都有哪些

云南代表红茶,便是滇红工夫。

广东代表红茶,便是英红工夫。

四川代表红茶,便是川红工夫。

湖南代表红茶,便是湖红工夫。

福建代表红茶,便是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政和工夫。

安徽代表红茶,便是祁门工夫。

除此之外,工夫茶还有浮梁工夫、宁红工夫、宜红工夫、闽红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及粤红工夫等。

工夫红茶以红条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按产地的不同有“祁红”、“滇红”、“宁红”、“宜红”、“闽红”、“湖红”等不同的花色,品质各具特色。

最为著名的当数安徽祁门所产的“祁红”和云南省所产的“滇红”。祁红 产至安徽省祁门县的“祁门红茶”,色泽乌黑、光润,有独特的蜜糖似的香气,被称为“祁门香”而享誉国际市场。

祁门工夫茶的特点

祁门工夫,以安徽省祁门县为核心产区,以祁门储叶种及以此为资源选育的无性系良种为主的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

按传统工艺及特有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祁门香”品质特征的红茶,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的综合品质,誉满中外,属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

祁门红茶的特点为干茶条索紧结匀称,苗锋秀丽细密,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明亮,蜜香浓郁,口感醇厚爽滑。

祁红茶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祁红在英国受到了皇家贵族的宠爱,赞美祁红是“群芳之最”。

滇红工夫茶的特点

1937年秋,冯绍裘和郑鹤春两位到云南实地观察并调查茶叶产销情况,觉得有着很适合茶叶的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开始试制红茶;通过努力,试制成功。茶叶条索肥实,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

部分产于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的临沧、保山、凤庆、西双版纳、德宏等地。以大叶种红碎茶拼配形成,定型产品有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类11个花色。

1939年,第一批滇红试制成功,终从众人之意,定名“滇红”;“滇红”名茶就这样诞生了。

滇红工夫内质香郁味浓。香气高长,且带有花香。滇南茶区工夫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滇西茶区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鲜爽。

越红工夫茶的特点

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嵊县等地,属于我国现代功夫红茶,它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由绿茶改制而成。它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挺直,重实匀齐,锋苗显,净度高,色泽乌润;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红亮较浅,叶底稍暗。

宁红工夫茶的特点

产于江西修水,武宁,铜鼓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之一,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它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圆直,锋苗挺拔,略显红筋,色乌而略红,光润;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稍浅,叶底红匀开展。

坦洋工夫茶的特点

产于福建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一带。相传,坦洋功夫茶为清代咸丰(1851-1861),同治年间(1862-1874),禄安县坦洋村人胡福四所创制。它的特点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香气清纯甜和,滋味鲜醇,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

白琳工夫茶的特点

产于福建福鼎的太姥山白琳,湖琳一带,属小叶种红茶。其外形第索紧结纤秀,茸毫多呈绒球状,色泽黄黑;香气鲜爽带甘草香,滋味清鲜甜和,汤色浅亮,叶底鲜红带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工夫红茶的特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722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