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六大茶类有哪些代表性名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3:28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576
内容摘要:绿茶的代表性名茶为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恩施玉露等;黄茶为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乌龙茶为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等;红茶为祁门红茶、滇红茶、正山小种等;白茶为白牡丹、贡眉、白毫银针

绿茶的代表性名茶为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恩施玉露等;黄茶为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乌龙茶为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等;红茶为祁门红茶、滇红茶、正山小种等;白茶为白牡丹、贡眉、白毫银针;黑茶为茯砖茶、六堡茶、泾阳茯茶等。

六大茶类的特点以及代表茶品

1、绿茶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清汤绿叶,讲究一个“鲜”字。

绿茶采用的原料是新叶或新芽,绿茶是不发酵的,所以茶叶本身是保留了很多茶本身自带的天然味道。

蕴含天然物质,在经过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保留了绿茶茶叶的新鲜度,泡出来的茶汤叶绿汤清,口感醇香,鲜美。

代表茶品: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恩施玉露、都匀毛尖等。

2、黄茶

黄茶的制作工艺与绿茶类似,只是多了一道闷黄工序。

黄茶是中国的特有种类,主要的特点就是“叶黄茶黄”,由于黄茶的加工方式和绿茶比较相似,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

从而形成了黄茶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主,茶香呈清悦,口感醇和鲜爽、回甘。

代表茶品: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平阳黄汤等。

3、白茶

白茶是轻微发酵茶,不炒不揉,只经过日晒或文火干燥,质朴如稚子。

大多数白茶的成品茶多为茶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因白茶全身白毫,所以白茶汤色杏黄、橙黄清澈,口感具有回甘,醇爽的特点。

当年的新白茶,性偏寒凉若放到一定年份以后,性质转温,口感醇厚,药性也更明显。

秋冬天和好友煮上一壶老白茶,想想也是极为惬意的。

代表茶品:白牡丹、贡眉、寿眉、白毫银针。

4、乌龙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以丰富的香气见长。

而乌龙茶的核心工艺便是摇青。乌龙茶茶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成茶类,而不同的茶都有不同的口感,茶汤澄黄清澈,呈金黄色,色泽亮丽,口感爽朗,味醇,香味持久。

我们常喝的安溪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都是属于乌龙茶的范畴,根据产地的不同,我国乌龙茶又分为闽北、闽南、广东、台湾四大产区。

代表茶品: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水仙、肉桂、大红袍、漳平水仙、冻顶乌龙等。

5、红茶

红茶始于中国,最早的红茶是正山小种。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就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茶叶。

当然,并非所有红茶都是红汤红叶,如金骏眉则是金黄黑三色相间,汤色金黄;而正山小种外观为乌黑油润,汤色橙黄。

而在英文中,红茶不称“红”茶,而称black tea,这与历史有关系,这里就不多说了。

代表茶品:滇红、祁门红、川红、宜红、正山小种、金骏眉等。

6、黑茶

黑茶之所以名为黑茶,因成品茶的颜色呈现为黑色,而又是属于后发酵茶,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得名黑茶。

黑茶主要产地在广西,四川,云南,安徽等地,而黑茶采用的原料成熟度较高(比较粗老),黑毛茶是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黑茶是后发酵茶,在清洁、防潮、无异味的环境下,可以长期保存,而且越陈越香,有品饮与存储价值。。

黑茶主要分类大致可以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湖南黑茶(三砖茶、千两茶),湖北青砖茶,安徽安茶,广西六堡茶及陕西黑茶(茯茶)等。

代表茶品:安化黑茶(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湖北老青砖、泾阳茯茶、雅安藏茶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六大茶类有哪些代表性名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714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