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中国的6大茶类该如何区别,各有哪些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18:0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491
内容摘要:六大茶类分别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绿茶为清汤绿叶,滋味鲜爽;红茶色泽乌黑,汤色金黄或红亮,滋味甜纯;而黑茶粗老,色泽黑褐,滋味醇厚;白茶色泽灰绿,汤色杏黄、橙黄,滋味甜爽;乌龙茶条索粗壮或重实,汤色橙黄或金黄;黄茶为黄汤黄叶,滋味鲜醇回甘。

六大茶类分别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绿茶为清汤绿叶,滋味鲜爽;红茶色泽乌黑,汤色金黄或红亮,滋味甜纯;而黑茶粗老,色泽黑褐,滋味醇厚;白茶色泽灰绿,汤色杏黄、橙黄,滋味甜爽;乌龙茶条索粗壮或重实,汤色橙黄或金黄;黄茶为黄汤黄叶,滋味鲜醇回甘。

六大茶类的特征以及区别

1、绿茶

滋味鲜爽、清汤绿叶

绿茶的工艺为:采摘后直接杀青、揉捻、干燥而成的茶,杀青是核心工艺。

成品茶外观为翠绿或嫩绿色泽,条索紧致,滋味清新自然,鲜爽是绿茶的核心特征。

因工艺不同,绿茶又分为炒青、蒸青、烘青、杀青绿茶。

代表茶品: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恩施玉露、都匀毛尖等。

2、黄茶

鲜醇回甘、黄汤黄叶

黄茶于绿茶相似,但过程中多了一道“闷黄”工序,亦即在杀青后与烘焙间经由包裹、覆盖或闷堆手法,使茶叶与茶汤的颜色转呈微黄色泽,滋味也更甘甜醇柔。

黄茶的核心特征为黄汤黄叶,因此很容易区分。

代表茶品: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平阳黄汤等。

3、白茶

滋味甜爽,色泽灰绿(新白茶)

白茶鲜叶采摘下来后,只在低温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萎凋,不经任何炒青或揉捻动作。

直接干燥而成的轻发酵茶。

外形带有细致的茸毛,肥壮匀整,滋味淡雅甜爽,非常独特,而汤色以杏黄、橙黄为主。

香气上,带有毫香、花香、果香等,而老茶有枣香、陈香、药香等。

代表茶品:白牡丹、贡眉、寿眉、白毫银针。

4、青茶

又名乌龙茶,香气高扬,韵味明显

青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属性平和。

青茶制作工艺之多样与复杂度在各茶类中稳居第一,遂而滋味也最变化多端。

兼容绿茶的青绿新爽与红茶的醇厚甘美,带有花香、果香、岩韵、观音韵等丰富纷呈的香气、韵律。

乌龙茶色泽较为复杂,如铁观音为砂绿、大红袍为宝色、凤凰单丛为黄褐色,索索紧致。

汤色上,以橙黄、橙红为主,也有金黄等色泽。

代表茶品: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水仙、肉桂、大红袍、漳平水仙、冻顶乌龙等。

5、红茶

温润甜纯,清爽鲜活

红茶的发酵程度比较完全,因此红茶的香气比较温和,滋味更加的清甜。

制作过程不经杀青,而是直接萎凋、揉捻、完整发酵,使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氧化成为茶红素,形成红茶所特有的红色茶叶、红色茶汤特征。

当然,并非所有红茶都是红汤红叶,如金骏眉则是金黄黑三色相间,汤色金黄;而正山小种外观为乌黑油润,汤色橙黄。

而在英文中,红茶不称“红”茶,而称black tea,这与历史有关系,这里就不多说了。

代表茶品:滇红、祁门红、川红、宜红、正山小种、金骏眉等。

6、黑茶

色泽黑褐、条索粗老,汤色红黄或红褐色

黑茶是后发酵茶,制作上是在杀青、揉捻、晒干后,再经过堆积陈放甚至渥堆等再次发酵过程。

黑茶的选料相对于其他茶类,比较粗老,且部分还含有茶梗,因此滋味醇厚一些。

而在后期的保存时间里,黑茶也会越陈越香。

黑茶的滋味比较醇厚、韵味充足,茶汤的色泽以黄、黑褐为主。而条索呈现紧结,或散茶、或砖茶、或饼茶,总之,还是很好区分的。

代表茶品:安化黑茶(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湖北老青砖、泾阳茯茶、雅安藏茶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国的6大茶类该如何区别,各有哪些特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70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