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茶叶分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23:32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511
内容摘要: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基本茶类分为红茶、白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黑茶、白茶六大类,而再加工茶是以基本茶类为基础,经过再加工制成,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等。我国的六大茶类以不同茶

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基本茶类分为红茶、白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黑茶、白茶六大类,而再加工茶是以基本茶类为基础,经过再加工制成,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等。

我国的六大茶类

以不同茶类加工工艺为主,辅以茶树品种和产地的六大茶类分类方式。

1、绿茶

制作绿茶的基本工艺为:采制、杀青、揉捻、干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杀青。

绿茶茶品众多,也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茶品,比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信阳毛尖等。

2、黄茶

黄茶的基本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其实是由于使树叶呈现绿色的叶绿素脱镁失去绿色,这个过程伴随着茶多酚的非酶促氧化,这种氧化是不完全的,因此黄茶是部分氧化茶。

黄茶很小众,蒙顶黄芽、君山银针,平阳黄汤都属于黄茶。

3、白茶

白茶的工艺为萎凋、干燥。

选用大白茶、水仙茶树、群体种等,再经过特定工艺制作。

这种不经过揉捻和炒制的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芽叶上的绒毛,因此成堆的白茶远观为银白色。而长时间的萎凋则是形成白茶特征风味的关键。

白茶根据采摘嫩度以及部位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也有根据产地分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建阳白茶等。

4、青茶

青茶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乌龙茶

青茶的工艺兼具了先加剧酶促氧化后抑制酶促氧化的过程。

其基本工艺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做青是一个使茶叶做翻滚运动(摇青)和使茶叶静止交替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叶片边缘相互摩擦破损,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发生快速的酶促氧化反应。根据所做的青茶类别不同,及时终止酶促反应,就能够做成不同氧化程度的青茶。

大红袍、水仙、肉桂、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都是青茶。

5、红茶

红茶是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叶,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核心工艺为发酵。

红茶需要先经历一段时间的萎凋,之后像揉面团一样揉碎细胞,再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等待茶多酚被多酚氧化酶充分氧化,最后烘干。

因此红茶是一种全氧化茶。

传统红茶采用新生芽头及前两片叶子组成的嫩梢,制成成茶后留下的大部分是这两片叶子。再加上干燥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及焦糖化反应,导致传统红茶外观为黑色。

如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茶、川红茶等都属于红茶。

6、黑茶

黑茶为后发酵茶,具体的工艺为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其中渥堆为制作的核心工艺。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黑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

简而言之,是在微生物和湿热作用下将茶叶氧化为全氧化茶。

如茯砖茶、六堡茶、安茶、藏茶等都属于黑茶。

再加工茶

而再加工茶的品种也比较多,但常见的还是花茶,如茉莉花茶、茉莉龙珠、福州茉莉花茶、碧潭飘雪等。

注意花茶与花草茶不同,花茶是有茶有花的参与,而花草茶只有花蕾,没有茶叶的参与。

花茶又名“香片”,属于一种再加工茶。

所谓再加工茶,就是在已经是成品茶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加工而成为一种新品种茶。

而花茶的主要基础茶类是采用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再加工时添加一些能够吐出香气的鲜花,花茶的核心工艺就是窨制工艺,让鲜花吐香茶胚吸香制作而成。

花茶不仅有花朵的清香,且含有茶叶的鲜爽甘醇的滋味,因此备受喜爱。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叶分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700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