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台地茶和大树茶有什么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5 18:3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91
内容摘要:外型:台地茶叶片单薄,颜色较浅,而大树的条索粗大,颜色更深,革质感明显。香气:台地茶的香气不明显,消散较快,而大树茶香气持久、稳定。口感:台地茶苦涩显著,滋味寡淡,大树茶苦涩度低,回甘迅速,且醇厚滑顺

外型:台地茶叶片单薄,颜色较浅,而大树的条索粗大,颜色更深,革质感明显。

香气:台地茶的香气不明显,消散较快,而大树茶香气持久、稳定。

口感:台地茶苦涩显著,滋味寡淡,大树茶苦涩度低,回甘迅速,且醇厚滑顺。

叶底:台地茶无活力,叶片较小,大树茶偏大,饱满有活力。

什么是台地茶

台地茶不是野生的大茶树,而是利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在平原或缓坡地带密集种植的现代化茶园。树种都是灌木型,品种多为新品种。

树龄在0~35年左右。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

由于通过人工施肥修剪管理等措施,几种管理、运营,保证高产出,所以又被称为人工养殖茶。

尽管台地茶的质量不如古树茶,但产量却是古树茶的10倍以上。

所以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普洱茶都是台地茶,纯料古树普洱茶很少。

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用台地茶和古树茶,经过适当拼配而成,品质优于台地茶,但与纯料古树茶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

核心特点为: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什么是大树茶

大树茶指的是小乔木,树龄超过30年或者50年(另一说是茶树龄超40年以上才称之为大树茶),但是不足100年,且没有密集、矮化种植的野生茶或栽培茶。

就云南的茶树而言,无论是野生型茶树、过度型茶树还是人工栽培型的茶树,树龄相符的均为乔木茶。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大树茶也可以是“老树茶”,特指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

尽管大树茶树龄不及古树茶,但大树茶生长在高海拔山地,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强度大。

加上森林茂密的自然环境,使得湿润的水汽化为层层云雾,缭绕徘徊于群山之间,增强了光照的漫射效应。

从而使得茶叶具备品质优异,芽叶中果胶、芳香类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含量多,茶汤的饱满度较好,苦涩味较均衡等特点,从而深受众多茶客的喜爱。

台地茶和大树茶如何区别

1、看外形

大树茶的叶片脉络十分清晰,革质感明显,边缘的叶齿没有什么规律,叶片背面没有绒毛,而且整体的叶子相对厚实壮硕。

而台地茶的叶片非常单薄,叶片边缘的锯齿非常规律,背部的绒毛较多。

大树的条索更加粗大,颜色更深,色泽更加乌润有光。台地茶的干茶颜色偏浅。

2、闻香气

大树茶的香气悠扬持久,非常的稳定。而台地茶的香气有些飘忽不定,持续时间比较短,且香气散失较快。同时大树茶具有独特的沉稳内敛的香韵,或高山野韵。

3、品口感

大树茶的滋味十分特别,苦涩度很低,哪怕是有一点点苦涩,也很快就会化开,形成回甘,并且生津持久,十分滑顺。同时耐泡度较高,香气贯穿整个冲泡过程。

而台地茶的口感,滋味较强,但是整体比较单薄,有一定的苦涩味,回甘和生津不能持久,耐泡度较低,香气、滋味衰退快、变化差异大,滋味寡淡,后劲不足,容易出现水味。

4、看叶底

大树茶叶底看起来颜色更深,更加饱满有活力,叶片的脉络清晰明显,柔韧性和弹性都非常好。

而台地茶单薄,容易出现破碎情况,颜色较淡,叶片脉络不明显。

且台地茶的叶底并没有过多的弹性。

结语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品饮古树茶,感受及独特的韵味,来加以区分。

大树茶醇厚回甘,虽有苦涩,但能及时化开,且回甘迅速,生津持久。而台地茶很难形成喉韵,因为其后劲不足,内质不够丰富,且苦涩强显,持久。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台地茶和大树茶有什么区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91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