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三分钟成为普洱茶(生茶)品鉴高手,建议收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2 20:49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335
内容摘要:对于普洱茶,我们并不陌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成,根据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熟茶两种。普洱生茶的魅力在于,随着时间流失,变化更加巨大。每一泡都滋味万千,言有尽而韵无穷;一村一寨、一地

对于普洱茶,我们并不陌生。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成,根据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熟茶两种。

普洱生茶的魅力在于,随着时间流失,变化更加巨大。

每一泡都滋味万千,言有尽而韵无穷;

一村一寨、一地一味;

总给人惊喜,令人意外!

你知道普洱生茶到底该怎么喝吗?

想更懂普洱生茶,学会以下7个关键点便可成为品鉴高手:

1、看茶

成熟的制作工艺,制成的饼茶外形均衡统一,薄厚外缘规整紧实。

色泽区别生熟茶,熟茶色泽黑褐,生茶根据年份由墨绿色(年份短)棕褐色(年份长)条索松散结实单薄壮硕发干油润。

2、摸茶

观察茶叶紧实度:茶体疏松,根据同等储藏条件则陈化速度较快;茶体紧实,则陈化速度稍慢。

查看内外撒面,有的茶茶体表面会撒上一些等级较高的茶叶,使其卖相更好,而一口料指整个紧压茶都是一种等级的茶叶,并非金玉其外,可能败絮其中。

3、闻干茶

闻,顾名思义,用鼻子细闻茶香。普洱茶越陈越香,但如果存储不当,如将普洱茶与其它一些杂物胡乱堆放在一起,就会吸附有其它异杂味,如水闷味、草席味,烟熏味、霉味,调料产生的各种刺激性味道等等。

当然,普洱茶在制作的过程中工艺发生失误也会产生各种异味。总之,有异味的普洱茶绝不是好喝的茶!喝这样有异味的茶会令你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4、开汤闻香

取茶6-8克,洗茶1-2泡,公道杯倒出茶汤后,闻杯底香。有的茶杯底无香味,有的若有若无,有的香气飘散,有的直澈肺腑即为高锐。比如景迈的古树茶香气彰显,持久飘逸,冰岛的古树茶淡雅清香,悠远如丝。

有的香气则是制作中出现失误导致的,比如青草味是因为采摘的鲜叶炒不熟导致的,而采摘的鲜叶炒时欠火候则显现生青味。

5、看汤观色

普洱生茶依陈期变化繁复,观之养眼。

1-2年汤色黄绿3年左右汤色金黄3-5年汤色橙黄5-8年汤色橙红8-15年汤色石榴红15-30年汤色宝石红30年以上为酒红。

稠度流水、粘稠流水、油状(丝滑感觉)、粘稠(稠密极富质感)。

6、品气味

品异:开汤品尝,异杂味盈口。一般异杂味有烟味(工艺中炒或者烘干时柴火的生烟袭扰)、糊味(工艺中炒糊)、炒青味(晒青毛茶是炒干的而非晒干)、烘青味(晒青毛茶是烘干的而非晒干)、红茶味(新摘鲜叶没来及晒干,捂了造成叶梗发红)、水闷味(工艺中被雨水淋湿)、霉味(储藏不好产生发霉现象)。

品熟:不成熟成熟清香(晒青毛茶未进入发酵的新茶)花香(氧化程度浅)果香(氧化比较充分)蜜香(经过一定的发酵时间了)松脂香(茶树保护好,采摘次数较少的叶片经过一定时间发酵)。

陈香(长时间发酵产生的芳香醇的香气)樟香(这个香气可不是一定会有的,此特殊香气有如淡淡樟木气息,自然发酵时间长才能产生)药香(芳香醇长时间发酵产生的特殊香气,老茶较能体现)。

品层次:香量由单一变化单一(只有一种单薄的香气)丰富(有多种香气)有层次(同泡茶汤由热至冷产生多种不同的香气)变化(不同泡茶汤产生不同的香气)。

香感下沉高扬下沉(香气含蓄不张扬)内敛(香气丰富而且协调持久)高扬(香气尖锐且持久)。

7、品味道

苦涩是普洱茶的基本味道,俗称“不苦不涩不是普洱”,酸味(加工失误会产生)、苦涩(基准味道,品饮苦或涩感化得开否,快不快)、鲜甜(不同茶区的茶叶品种不同)。

汤感指茶汤含于口中的感觉:贫乏(汤质如若无物)、薄(汤质欠缺些许感觉)、厚(汤质厚重)、饱满(汤质充盈)。

水路茶汤由口吞咽至胃中的感觉:粗糙(舌面感觉有毛刺)、滑(舌面感觉柔顺)、丝滑(舌面感觉溜顺)、喉感发干(喉部有干燥感觉)、甘甜(回甜)、润(如雨露滋润,甘甜犹在)。

品茶是一种享受。普洱生茶,一山一味,不同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的茶品,在制茶师傅的手下充满了灵气,最终溶于白水,盛于茶器,成为茶人手中一盏有灵魂的茶汤~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三分钟成为普洱茶(生茶)品鉴高手,建议收藏”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89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