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汉中仙毫是啥茶 汉中仙毫茶的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22:2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3125
内容摘要:汉中仙毫是绿茶,不发酵茶,主产地为陕西汉中,为陕西名优绿茶,是采摘茶树细嫩单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经摊青、杀青、理条、做型、提毫、烘干、精选等工艺制成,成品茶微扁挺秀、匀齐,色泽嫩绿显毫,嫩香高锐持久

汉中仙毫是绿茶,不发酵茶,主产地为陕西汉中,为陕西名优绿茶,是采摘茶树细嫩单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经摊青、杀青、理条、做型、提毫、烘干、精选等工艺制成,成品茶微扁挺秀、匀齐,色泽嫩绿显毫,嫩香高锐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回味持久。

汉中仙毫产地介绍

汉中位于陕西南部,具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为汉江源水流域。

是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

汉中市山清水秀,雨沛雾多,湿润温和汉中总体不热不冷,春天很少太阳,大体上大巴山和秦岭的汉中段常年处于云雾之中,而且属于高山地形。茶叶生长在海拔1000米上,云雾出现的概率高。

汉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适合人类生活和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而制成的汉中仙毫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

再者,汉中仙毫特别经泡,总被人说有“鸡汤香”,比如氨基酸含量,汉中茶叶就特别高。

现如今,汉中茶区广泛分布于南郑、宁强、西乡、镇巴等区域,并成为中国最北部的大宗茶产区。

注意:现如今的汉中仙毫是经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整合而来,统称为汉中仙毫。

汉中仙毫的品质特征

汉中仙毫是北方绿茶中的代表,以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经过特殊杀青、干燥等工艺加工而成。

成品茶外形微扁挺秀匀齐,嫩绿显毫,香气高锐持久,馥郁;

冲泡之后,汤色嫩绿清澈鲜明,根根茶叶竖立杯中,犹如刀剑林立。

饮之,滋味鲜爽回甘,清幽爽朗,且回甘明显,回味持久。

叶底匀齐鲜活,嫩绿明亮,且富含多种天然元素。

汉中仙毫的冲泡方法

1、温杯

准备一壶开水,向杯中冲入少量,轻微摇晃,以提高杯温,利于茶香溢出,然后将水倒入茶盂中。

2、置茶

用茶匙取3~4克汉中仙毫拨置玻璃杯中,可提杯闻香。

3、泡茶

将稍作晾至的沸水,顺杯沿倒入三分之一处,轻微摇晃,使每一根每一粒茶叶得到充分的浸泡;

之后再次提壶,冲入茶杯七分满的水。

4、品鉴

观其形、赏其色、闻其香、品其味 冲泡好的汉中仙毫犹如少女在杯中翩翩起舞,其茶形似兰花,茶汤色泽翠绿,栗香浓郁,甘甜幽香,源远流长。

汉中仙毫的制作工艺

流程为:摊青杀青理条做型提毫烘干精选。

1、摊青

鲜叶均匀摊放于阴凉通风、不受阳光直射、干净卫生的室内竹质匾盘或晾席上,厚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每1至2小时轻翻1次,6小时内应付制。鲜叶失去光泽,叶质萎软、失重8%至10%为适度。

2、杀青

常用微型滚筒杀青机,锅温220℃至180C。投叶量因机型而定。青草气消失、茶香显露、叶色变暗,含水量60%左右为适度。

3、理条

常用五槽和七槽多功能机,锅温90℃至80℃。投叶量因机型而定。初步成形,含水量40%左右为适度。

4、做形

同理条用机械。锅温80℃至70℃。投叶量因机型而定。基本定形,含水量20%至30%为适度。

5、提毫

用炒茶锅手工提毫。锅温70℃至60℃,投叶量150至200克/锅次。白毫初露,外形固定为适度。

6、烘干

用热风式名茶烘干机,初烘温度100℃至90℃,摊晾30分钟,复烘温度80℃至70℃。烘到手捻成末,含水量6%以下为足干。

7、精选

除去碎叶、黄叶、粗条、老梗以及其他夹杂物,保鲜贮藏。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汉中仙毫是啥茶 汉中仙毫茶的特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8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