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群体种个体很多、特征丰富,不单一,比较混杂。
特性:抗寒、抗高温、抗病虫害的能力比较强
内质:生态完好、更加均衡的品质内含。
口感:醇厚饱满、香气馥郁、茶味足、耐泡。
从茶树栽培学角度而言,茶树分两类,一类是有性系品种,一类是无性系品种。
有性系品种又称“群体品种”。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用种子繁殖,也是历代茶农在长期的茶叶种植和生产过程中,逐渐选育而成,特点是“多品种共生、混生混育”,高度适应当所在茶区生态条件。
群体种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两性杂交,生长出来的茶树都各自有自己专属的个性特点,茶叶的大小也不一样。
(图左侧无性系龙井43,图右侧有性系群体种)
而无性系品种是从“群体种”单个基因中提取出来的,采用扦插或压条方式繁育、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品种。
其特点是产量大且茶叶特征高度一致,优良特点鲜明,商品化程度高,比如龙井43和福鼎大白。
每一个茶区都有群体种,只要以前用种子来繁殖的都会有。
正因为由不同的种子繁殖,群体种因此个体很多、特征丰富。
从叶面形态看,有圆叶的、长叶的,也有瓜子形的,比较混杂。相比而言,无性繁殖的品种特性比较一致。
一般来说,群体种有它自身的优势。
千百年的自然驯化,它们非常适应当地的土壤及生态环境,抗寒、抗高温、抗病虫害的能力比较强。如果将它们迁离,为尽力适应新的环境,它们将不得不产生变异,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性状。
从滋味口感等来说,群体种更醇厚饱满、香气馥郁、茶味足,越是泡至后面滋味特点相较选育品种就越突出,茶汤非常耐泡,甘甜有回味。
例如,用于制作传统碧螺春的群体种是西山小叶群体种(西山小叶灌木丛),以其极小的叶子和生长在洞庭山的特定峰而得名。
这些植物已经在太湖的海岸上生活了许多代,并适应了那里的生长条件,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低海拔和酸性土壤。
他们还长期受到居住在该地区的人们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种植,以生产口味更好、更容易生长的茶。地方和人群之间的这种深厚联系定义了地方族和群体种。
“群体种”是茶学者通常使用的官方术语。
但是,就像真正的群体种和人的关系一样,农村的茶农经常为他们开发自己的本地名称。
仅在福建省内,就有多个区域名称。在福建南部,被称为(菜茶)或“植物茶”,因为它们是在家庭菜园中种植的传家宝作物,像是蔬菜。
福建省东部的人们称它们为“土茶”或“土茶”。白茶的起源是福鼎和福鼎广受欢迎的克隆品种。
在北部的武夷山,乌龙岩和红茶,群体种的产地被称为奇种或奇异灌木丛,这个名字凸显了当从种子中生长出像群体种这样高度多样化的栽培品种时,植物特征在一代到下一代之间不可预测的变化。
总结
茶树群体种,是指未改良的农家品种,是自然的结果,更直接点就是“土种”。
它们因由不同的种子繁殖生长,因此个体很多、特征丰富。在同一品种群体内内,包含有某些性状不同的各类型,个体植株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与群体种相对应的一类品种是“选育品种”,也称为“无性系品种”。
它们是为了更好地凸显群体种中一些个体品种的优势,因此整体的统一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