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普洱茶饼的背面为什么有个“窝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6 17:46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618
内容摘要:普洱茶有饼状、沱状、砖状等多种形状,这一点想必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古代交通并不便利,茶叶的贸易全靠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运送,我国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地势非常的不平坦。如果以散茶的形式存放,会给运输增加很大的

普洱茶有饼状、沱状、砖状等多种形状,这一点想必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古代交通并不便利,茶叶的贸易全靠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运送,我国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地势非常的不平坦。

如果以散茶的形式存放,会给运输增加很大的成本,紧压之后只需要一匹马就可以背完两匹马装的茶叶,所以紧压成饼、砖、沱的形状对于运输来说是非常大的便利。

如此说,这个“窝窝”与普洱茶早期的运输有关?但是很多茶友可能还是会好奇,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和作用吗?

有人说这是为了透气,也有人说是为了包装好看,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好像又并不是根本原因。今天,益信君就和大家聊聊普洱茶饼背后的“窝窝”是怎么来的。

1、“窝窝”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解释清楚茶饼背后的窝,便要从普洱茶压饼开始说起。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艺里,“压饼”只是其中的一道工序,而这道工序里面藏着很多的学问。为此,勐海茶厂生产部副部长马伟伟来给大家说说,这个窝窝的“秘密”。

▲马伟伟

马伟伟:“在压饼之前,把称量好的散茶放入蒸桶里进行蒸茶,待茶蒸软之后,再把茶倒进布袋,根据茶叶松紧需求不同,进行布袋收口、绕紧、打结,然后进行揉制、团边,最后压制。而布袋收口打结的那个位置,就是窝形成的地方。”

由此可见,普洱茶背面有“窝窝”也说明其采用的是手工布袋定型的传统技艺。这种传统技艺由来已久,形成了普洱茶外型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大益茶生产环节不断进行工业化革新,但茶饼压制中依旧保留了传统制茶的工艺环节。这也是“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窝窝”有什么作用呢

了解了这个“窝窝”是怎么形成的,相信很多茶友仍然会有疑问——“这个窝有什么作用呢?”

对于这个问题,益信君也想到了。为此还查阅了相关资料,但没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法。那就请专家出马,来看看他们的解答:

邵爱菊(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执委会委员):

中间有窝的茶饼,叠放在一起是不会完全重叠的,它们中间会存在缝隙;而模具压制的茶饼,放在一起就会重合,就没有太多氧的接触,因此可以说,有这个窝窝的茶饼更利于茶饼的后期陈化。

(压制工具-石墨)

(压制工具-石墨)

赵宝权 (大益茶道院院长助理):

拼配茶讲究料的均匀性、协调性,有这个“窝窝”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工艺参考标准,“窝心”正不正可以看出其揉饼匀不匀,揉饼匀不匀又可以反映出拼配用料的分布是否均匀,“窝心”正说明其分布是均匀的,反之则说明不均匀。

3、没有“窝窝”的茶饼如何压制

有窝窝的普洱茶饼存在,当然也有没窝窝的普洱茶饼。没窝窝的普洱茶饼在压制时,无需将蒸软的毛茶装入布袋,而是直接将干毛茶装入金属甑子,然后上蒸汽蒸软,用金属模具直接压制,紧结后倒出,这样的方式压制出来的茶饼便没有“窝窝”。

相比传统的茶饼压制工艺,这种方式减少了装布袋、入袋揉压、拆布袋的程序,能够有效缩短压制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因为装茶的甑子需要直接上蒸汽,所以甑子底部有许多洞眼,直径5-6毫米,经过重力紧压以后,茶饼的背部会出现一个个突出的小乳钉,一片357克的饼大概会有百来个乳钉,根据模具的不同,数量也有所差别。这种工艺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

不论是什么形状的普洱茶,饼茶、沱茶还是砖茶,存放几年之后都会有着不同的香气、滋味,这也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

也正因为普洱茶有着不同的形态,所以给了品饮者更多的选择,例如大益推出的手撕薄饼、小金沱、小方砖等冲泡便捷的普洱茶品可以满足便捷品饮需求。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普洱茶饼的背面为什么有个“窝窝””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58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