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普洱台地茶和古树茶的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3:24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563
内容摘要:普洱台地茶茶树低矮,茶叶条形细小单薄,芽头较多,叶背多毫,而古树茶茶树较为高大,整体叶形肥厚粗大,芽头较少,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其次台地茶的香气不稳定,持久性差,且滋味淡薄,苦涩很重,化开不及时

普洱台地茶茶树低矮,茶叶条形细小单薄,芽头较多,叶背多毫,而古树茶茶树较为高大,整体叶形肥厚粗大,芽头较少,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其次台地茶的香气不稳定,持久性差,且滋味淡薄,苦涩很重,化开不及时,而古树茶则滋味丰富饱满,甜度、鲜爽度较高,且山野韵显著,回甘明显。

什么是古树茶

古树茶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很少有人为干预,并且生长时间大多都在100~300年以上,茶树主要是以大乔木形为主,既有野生的,也有驯化过度的,还有部分栽培的。

古树茶主要是以云南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及周边茶区为主,海拔分布在1400~1800米的山地之中,与森林绊生,严格意义上的古树至少要300年以上乔木型大叶茶树。

现存的古树茶数量极少,超过300年左右的古树则更加稀少,古树茶因为其树龄大,根系发达,所吸收的营养物质更为丰富饱满,叶质肥厚,茶芽白毛显露,内质丰富。

加上古茶树因为生长在大山深处,云端之中,纯天然的自然生态以及环境,茶树不受一点污染,每片叶子上都汇集了大自然的灵气与滋味。

什么是台地茶

台地茶是为了追求高产而人工密植栽培的,主要分布在平地低山和丘陵地带,多是以灌木型或小乔木型培育的茶树品种栽种的。

而台地茶,简单的来讲,就是人们圈了一块地,然后人工批量种植,施肥。

台地茶本身地表的土壤,周边的生态与原始的自然没法比较,加上人工施肥打药,以保证其营养,所以台地茶的口感,内质与古树茶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同时在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到农药化肥,以此来防治病虫害,提高茶树的营养吸收能力,增加产量。台地茶的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以人工干预种植为主。

台地茶与古树茶的区别

1、外观区别

古树茶的叶子壮硕,叶片较修长,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

而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其叶身比较单薄,叶片较宽、圆,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口感区别

古树普洱茶的茶汤主要呈蜜黄色,色泽明亮晶莹剔透、浓稠,且茶汤的甜度鲜爽度好。同时古树茶韵味足,滋味丰富,苦涩化得开、化得快,回甘持久,生津明显,茶气强劲,茶汤的醇度,细密度,都是比较高的,渗透力也比较的顺畅。

而台地普洱茶因为内质不足,所以茶汤一般呈现为黄绿色,口感相对单薄还有杂味,虽然刚入口时会有一种霸道的烫嘴之感,苦涩味很重,而且持久,会让舌根产生不适。

3、韵味区别

古树茶的入口味道醇厚,香气穿透力更强,韵味持久留在口腔,苦涩味散发的甘味让口感生津,口感是很舒适。而台地茶,生津不够明显,韵味短暂,口感上稍微比古树茶差一些。

(左图为台地茶茶汤,右图为古树茶茶汤-昵茶网)

(左图为台地茶茶汤,右图为古树茶茶汤-昵茶网)

4、香气区别

古树茶的香气更加持久,而且深沉,台地茶的香气是短暂的。

5、耐泡度区别

台地普洱茶正常情况下,一般6泡之后就会茶味就会开始减弱,而古树普洱茶一般都会在8-10泡以上才会开始减弱,如果品质高的话,甚至能持续至12泡以上。

6、叶底区别

古树茶在冲泡以后,叶子完全舒展开,其柔韧性极好,拉一拉还会有弹性,而且叶子也比较肥大,而台地茶的叶底舒展不够,而且小薄,柔韧性不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台地茶,长的比古树茶叶还大。

总结

台地茶和古树茶有一定的区别,但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无法很快区分,这就要求我们多去尝试,体验不同的普洱茶,从中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不断总结经验。时间长了,自然可以相对准确的判断出什么是台地茶,什么是古树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普洱台地茶和古树茶的区别”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4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