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武夷岩茶是哪里的代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16:2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692
内容摘要:武夷岩茶是闽北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茶性平和,主产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区内,其品种主要有大红袍、肉桂、水仙、奇兰、奇种、石乳、佛手、梅占等。其中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

武夷岩茶是闽北乌龙茶的代表,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茶性平和,主产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区内,其品种主要有大红袍、肉桂、水仙、奇兰、奇种、石乳、佛手、梅占等。

其中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为武夷岩茶最核心产区。其他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均可视为正岩,但事实上,我们一般讲到的“三坑两涧”,更多的是代指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的概念,而不仅仅只有上述的五个地方。

它还有像竹窠、水帘洞、九龙窠、天心岩、倒水坑、鬼洞、马头岩等优质山场。

武夷岩茶品种之多,令人惊叹,茶农所说有八九百个,经记载有名的有264个。最有名的是大红袍,其母树位于九龙窠,“大红袍”三个字是1927年崇安县长吴石仙所刻。

其他品种如:肉桂、水仙、奇兰、奇种、石乳、佛手、梅占、不知春、小红梅、金柳条、金锁匙、白瑞香、玉麒麟、醉海棠、夜来香……

武夷岩茶的三种典型代表作:

1、肉桂茶

肉桂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最早是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另一说原产是在马枕峰。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到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其品质特殊,逐渐为人们认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已发展到武夷山的水帘洞、三仰峰、马头岩、牛栏坑、桂林岩、天游岩、仙掌岩、响声岩、百花岩、竹窠、碧石、九龙窠等地,并且正在大力繁育推广,现在已成为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种。

武夷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在习惯上称“肉桂”。由于其品质优异,性状稳定。如今不仅成为武夷岩茶的最佳当家品种,而且也被外地广为引种。成为乌龙茶中的一支奇葩。

在多次国家级名优茶评比中,肉桂茶作为岩茶典型代表参评,均获金奖。九十年代后武夷岩茶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之列,主要也就是依靠它的奇香异质。

2、水仙茶

水仙岩茶乃岩茶之精品,虽未有大红袍盛名,但也是乌龙茶中的精品,目前成为闽北乌龙茶的主要品种,远销东南亚,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

说到水仙岩茶,广受好评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水仙岩茶味醇,茶汤具有显著的甘(类似甘草的甜味)、鲜(类似熬透的鸡汤味)融合的特性,饮用时,口感滑爽,口腔内余味持久,长久挥之不去。

作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之一,水仙茶树品种属无性系、大叶、晚生种型,叶片比普通小叶种大一倍以上,叶质肥厚。其条索肥壮,色泽绿褐油润而带宝色。香浓辛锐、清长,有独特的"兰花香"。茶汤味浓醇厚,喉韵明显,回甘清爽,汤色浓艳呈橙黄色,叶底软亮,耐冲泡。

外形条索较一般干茶粗壮,呈油亮蛙皮青或乌褐色。冲泡后,水仙花香较为明显且悠长,茶汤滋味醇厚。

3、大红袍

大红袍可以分为母树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两种.纯种大红袍和拼配大红袍都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大红袍.母树大红袍产量极为有限,都是贡品,

商品大红袍是指用具有一定特色的岩茶进行拼配,以达到大红袍品质要求的一种拼配茶(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标准:GB/18745-2006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商品大红袍是大红袍品牌的一种延伸,是武夷岩茶的一个品牌.

拼配大红袍原料选材把关较高,非正岩产品不可.并且要求选用达到一定品质具有不同特色的茶叶按照最佳口感比例进行.基本达到母树大红袍的口感和韵味。

从市场角度看:各个品牌的大红袍特征不完全一致,这主要与大红袍等级评定的感观审评标准相关,不同的茶师所注重的口感 不同,所以商品大红袍的口感与韵味有轻重之分.但其注重的韵味是不可以变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武夷岩茶是哪里的代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32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