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热性茶叶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3 10:01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692
内容摘要:热性茶叶有普洱熟茶、安化黑茶、泾阳茯茶、广西六堡茶、正山小种、滇红茶、祁门红茶、信阳红茶等,此类茶叶发酵程度高,茶叶属性呈热性,适宜体质虚寒人群饮用,可起到暖胃抗寒,提高体温的好处。茶叶的属性:常见的

热性茶叶有普洱熟茶、安化黑茶、泾阳茯茶、广西六堡茶、正山小种、滇红茶、祁门红茶、信阳红茶等,此类茶叶发酵程度高,茶叶属性呈热性,适宜体质虚寒人群饮用,可起到暖胃抗寒,提高体温的好处。

茶叶的属性:

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寒性的茶:绿茶和青茶中的清香铁观音、黄茶、普洱生茶新茶属于寒性性的茶。

中性的茶:发酵程度高的浓香铁观音、炭焙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属于中性的茶。

热性的茶:普洱熟茶、红茶、如正山小种、滇红工夫、黑茶(安化黑茶、泾阳茯茶)、祁门红茶等属于温性的类。

六大茶类的发酵程度:

1、绿茶

不发酵茶、性偏寒

发酵程度:低于5%

绿茶采摘下来微摊晾就要进行杀青,也就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所以绿茶是不发酵茶,泡在茶汤里可以看到它绿油油的跟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子一样。

2、白茶

微发酵茶、新茶性凉、老茶平和

发酵程度:5%-10%

白茶是靠晒出来的,制成过程不炒不揉。不揉,也就是茶叶不会有伤口,不会发生明显的发酵。不炒,也就是不会通过高温杀死酶。所以白茶在制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了轻微的发酵,留意一下不难发现白茶的芽心是白色的,因为都是茶毫;而叶片就呈现出灰绿色,又带了点黄褐色调,这些都是轻微发酵的痕迹啦。

3、黄茶

微发酵茶、性寒

发酵程度:10%-20%

虽然黄茶和绿茶的制作工艺很接近,都是通过杀青把酶杀死,但黄茶多了闷黄的步骤,就是把茶叶用纱布或绵纸盖住,在如此湿热的条件下,会自动进行发酵,哪怕发酵程度略轻。

而且,黄茶和绿茶在茶汤中也有明显的区别,绿茶是清汤绿叶,黄茶是黄汤黄叶呢,这都是发酵程度的不同造成的。

4、乌龙茶也叫青茶

半发酵茶、性平(清香除外)

发酵程度:15%-50%

乌龙茶的外形最大的特点是:绿叶红镶边,也就是叶片边缘变红发酵了,中心还是绿的。谁叫它是半发酵的茶呢,而且它的发酵是在摇青的时候完成的,抖动摇晃茶叶,茶叶在碰撞中发酵,随后又对它进行杀青,发酵戛然而止。

而且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也分了不同的等级呢,有轻发酵的台湾包种茶、清香型铁观音,有中发酵的传统铁观音、单丛、岩茶,还有发酵程度最高的接近红茶风味的东方美人。

5、红茶

全发酵茶、性温

发酵程度:70%-80%

相对比乌龙茶的半路杀青让发酵停止,红茶的发酵就显得非常随意自由了。红茶在制作过程中,有揉捻这一步。

前面已经说到揉捻茶叶会让茶叶的细胞破损,极易产生氧化作用,红茶就是这样揉捻出茶汁,为茶叶发酵做充足准备,而且揉捻完之后,还将红茶放进控温控湿的发酵室,让酶彻底放纵,充分发酵。

在喝红茶时,如果你发现茶汤红亮,泡过的茶叶也是发红的,说明红茶是全部发酵完了的。

6、黑茶

后发酵茶、性温(生茶新茶性寒,老茶性温)

发酵程度:100%

黑茶是六大茶类中,发酵过程最特殊的那个。它不像其他茶类那样依靠自身的物质来发酵,而是借助外界微生物的力量,这样的发酵也最为彻底。

渥堆是黑茶制造中特有的工序,将茶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再洒上水,期间经历了翻堆、解块、摊晾,才制成黑茶,也就是说黑茶的发酵其实是酶、微生物、湿热三者综合作用形成的。

黑茶的茶汤比红茶更加深,泡开的茶底是黑褐色的,可见发酵非常彻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热性茶叶有哪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602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