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六大茶类都有哪些品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3 02:33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563
内容摘要:六大茶类为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红茶的品种有滇红、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绿茶有安吉白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白茶有白毫银针、贡眉等;黄茶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乌龙茶有铁观音

六大茶类为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红茶的品种有滇红、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绿茶有安吉白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白茶有白毫银针、贡眉等;黄茶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乌龙茶有铁观音、单丛茶、岩茶;黑茶有安化黑茶、六堡茶、泾阳茯茶。

一、绿茶

不发酵,茶性偏寒

香高味醇、汤清叶绿

所谓“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可口”,在化学物质上主要是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高低,以及两者的比值的关系。一般品质好的绿茶,多由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鲜叶制成,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而茶多酚的含量比大叶种要低得多,这样反映在绿茶品质上,鲜爽度比较高、比较醇和,无苦涩感。

绿茶滋味主要是:

浓烈:味浓不苦,收敛性强,回味甘甜。

鲜浓:口味浓厚而鲜爽,含香有活力。

鲜爽:鲜洁爽口,有活力。

代表品种:西湖龙井、信阳毛尖、蒙顶甘露、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安吉白茶、日照绿茶等。

二、红茶

全发酵、属性温和

红茶在色、香、形、味方面,显示红茶品质特色的是干茶的黑色以及红汤、红叶。

红茶中的红碎茶是讲究内质的茶叶,滋味强调浓、强、鲜,并要求高香,富有刺激性。

红茶滋味主要是:

鲜爽:鲜洁爽口,有活力。

爽口:有一定的刺激性,不苦不涩。

鲜甜:鲜而带甜。

浓强:茶味浓厚,刺激性强。

鲜浓:鲜爽;浓厚而富有刺激性。

甜浓:味浓而甜厚,高级“祁红”带有的滋味。

代表品种:日照红茶、昭平红茶、坦洋工夫茶、湖红工夫茶、川红工夫茶、越红工夫茶、祁门红茶、信阳红茶、英德红茶、滇红工夫茶、金骏眉、正山小种、野生红茶等。

三、黑茶

后发酵,属性温和

虽然黑茶种类多,但有一个共同的加工工序:渥堆。渥堆是黑茶独有的工序,也是形成黑茶色、香、形、味的关键。黑茶的汤色一般较深,因渥堆时间的长短,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黑茶的滋味比较特殊,其原因除了鲜叶原料比较粗老外,主要是由于黑茶独特的渥堆工艺。由于渥堆或长时间的自然后发酵陈化,收敛性和苦涩味降低,再加上普洱茶原料本身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从而使茶汤的滋味由晒青毛茶的浓烈变为普洱茶的醇厚。

黑茶滋味主要是:

醇正:味尚浓正常。

醇浓:醇中感浓。

代表茶品:安化黑茶、六堡茶、泾阳茯茶、重庆黑茶、雅安藏茶等。

四、乌龙茶

半发酵,属性平和

乌龙茶其味甘浓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不寒,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加上乌龙茶具有“绿叶红镶边”或“三红七绿”的色泽,以及外形壮结、匀整,高品质的乌龙茶讲究“韵味”,如凤凰单丛的“山韵”,武夷岩茶的“岩韵”,铁观音的“观音韵”等。

乌龙茶主要滋味:

浓厚:味浓而不涩,浓醇适口,回味清甘。

鲜醇:入口有清鲜醇厚感,过喉甘爽。

醇厚:浓纯可口,回味略甜。

醇和:味清爽带甜,鲜味不足,无粗杂味。

粗浓:味粗而浓,入口有粗糙辣舌之感。

代表品种: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水仙等)、凤凰单丛、漳平水仙、岭头单丛等。

四、白茶

轻微发酵、属性偏凉

白茶以茶芽完整,形态息然,白毫不脱,香气清鲜,茶汤浅淡,滋味甘醇,持久耐泡而著称。

白茶主要滋味:

清甜:入口感觉清鲜爽快,有甜味。

醇爽:醇而鲜爽。

醇厚:醇而甘厚。

青味:茶味淡而青草味重。

代表品种: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六、黄茶

微发酵、性凉

黄茶以“三黄”(色黄、汤黄、叶底黄)为品质特征。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

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湿热作用,二是干热作用。

湿热作用,引起了品质成分的一系列氧化和水解作用,造成了黄叶、黄汤和滋味醇浓的内质。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导。

黄茶主要滋味:

甜爽:爽口而有甜感。

醇爽:醇而可口,回味略甜。

鲜醇:鲜洁爽口,甜醇。

代表品种:黄山黄芽、蒙顶黄芽、莫干黄芽、君山银针等。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六大茶类都有哪些品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57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