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毛尖属于凉性还是热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26 19:50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027
内容摘要:毛尖属于寒性或偏寒,毛尖的品种较多,有信阳毛尖、紫阳毛尖、都匀毛尖、古丈毛尖等,此类毛尖属于绿茶,茶性偏寒,其次还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鹿苑毛尖等,此类茶叶属于黄茶,茶性性寒,因此毛尖茶总体的属性为性

毛尖属于寒性或偏寒,毛尖的品种较多,有信阳毛尖、紫阳毛尖、都匀毛尖、古丈毛尖等,此类毛尖属于绿茶,茶性偏寒,其次还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鹿苑毛尖等,此类茶叶属于黄茶,茶性性寒,因此毛尖茶总体的属性为性寒或偏寒,而并非凉性、温性。

毛尖茶有哪些品种,属性如何

1、桂林毛尖

绿茶、性偏寒

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毛尖却少有人知。桂林毛尖属于新创茶,由广西桂林茶叶科研所创制,产地位于桂林尧山。

2、信阳毛尖

绿茶、性偏寒、十大名茶之一

主产于河南信阳。信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整个亚热带丘陵山区云雾日三个最高值区之一,年日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与著名的龙井茶区基本持平。

其茶的内质特点是细、圆、直、白毫显,其干茶外形细嫩挺直,光滑有质感,尖削挺秀呈碗钉形,其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清高,馥郁持久,其茶汤微苦鲜爽,汤色明亮清澈,口感鲜醇,回甘生津。

3、黄山毛尖

绿茶、性偏寒

黄山毛尖,产自于安徽省黄山区新明乡,地处黄山北麓山脉,采用当地中小叶种茶树鲜叶制作的,成品毫显而不露。在工艺上也与黄山毛峰有所区别,属于半烘半炒型绿茶。

4、鸠坑毛尖

绿茶、性偏寒

鸠坑毛尖产于浙江省淳安县,这里处于浙皖交界,多丘陵山地,土质细黏肥沃,云雾弥漫。鸠坑毛尖外形紧结,色泽嫩绿,白毫显露。冲泡后色泽黄绿明亮,银毫长而特显,芽叶肥壮、魁梧,茶味芬芳而带有熟栗子香,滋味鲜浓。

5、都匀毛尖

绿茶、性偏寒

都匀毛尖早在明代便被列为皇室贡品,近代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最特别的地方是其外形,其干茶外形卷曲,似螺又似鱼钩,因此又名“鱼钩茶”。

6、婺源毛尖

绿茶、性偏寒

江西婺源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婺源绿茶历史悠久,陆羽的《茶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婺源毛尖是以婺源高山早春茶芽为原料制作而成。原料细嫩,芽肥壮、匀齐。制成的干茶外型扁平光滑,色泽黄绿少毫,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香气持久。

7、古丈毛尖

绿茶、性偏寒

古丈,一座湘西小城,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古丈自古位于楚蜀通津的要塞,留下了大量巴人种茶、制茶的技术,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云雾缭绕的武陵山区,原生态的茶园,产出了品质优秀的古丈毛尖。古丈毛尖紧细挺直,有如松针,滋味鲜醇。

8、白马毛尖

绿茶、性偏寒

白马毛尖,湖南名茶之一,产于隆回县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干茶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冲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鲜爽,汤色清彻明亮。

9、紫阳毛尖

绿茶、性偏寒

主产于陕西紫阳县,紫阳,地处汉江中游,巴山北麓,这里是中国稀有的富含锌硒的地带,也是古老的茶产区。紫阳茶在清代曾屡次被列为贡品,还曾与龙井茶、六安茶、松萝茶等当时的名茶并称于世。

紫阳毛尖茶茶芽肥壮,茸毛特多,内质丰富,喝起来香气嫩香持久,鲜爽回甘。

10、采花毛尖

绿茶、性偏寒

产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部的采花乡。五峰地处江汉平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湖北著名的产茶区,在历史上曾是宜红工夫茶的主产地。采花毛尖为新创茶,创制于80年代,是湖北名优绿茶。

11、鹿苑毛尖(黄茶)

黄茶、性寒

鹿苑毛尖属于黄茶,产于湖北远安鹿苑寺,是历史名茶。鹿苑毛尖外形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白毫显露,色泽金黄,略带鱼子泡。冲泡后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汤色黄净明亮。

12、沩山毛尖(黄茶)

黄茶、性寒

沩山毛尖不是绿茶是黄茶,属于黄小茶。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亦称大沩山),为历史名茶。

沩山毛尖的制作对原料要求很高,一般在谷雨前6~7天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制作工艺中有一道独特的烟熏工序,喝起来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甜醇爽口。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毛尖属于凉性还是热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561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