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茶膏的制作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2 03:1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772
内容摘要:1、将茶及茶末放置于大锅中,进行煎煮(反复熬煎七次)。2、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滤掉茶渣。3、将滤出的茶汤,再次置于大锅中煎熬。4、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

1、将茶及茶末放置于大锅中,进行煎煮(反复熬煎七次)。2、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滤掉茶渣。3、将滤出的茶汤,再次置于大锅中煎熬。4、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即茶膏制成。5、用容器装好并保存。

茶膏的制作步骤

1、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2、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3、将滤出的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土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4、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5、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钢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茶膏制作的三种方式

1、传统熬制法

通过直接熬制的方式浓缩获得。茶汁会在熬制过程中大量氧化,刺激性减弱,变得醇和。

但是茶的本味保留程度较低,会形成传统茶膏的特有风味。

2、控温熬制法(水浴锅熬制法)

通过水浴锅,把茶汁置于在50-70℃的水浴中浓缩得到茶膏。

这个方法的速度比大锅熬制慢,但是操作稳妥,不易烧坏,而且风味保留度较高,除了香气有所减弱外,基本能够还原茶汤。

3、冷冻干燥法

用冷冻干燥技术浓缩茶汁,可以得到还原度极高的茶汤,但是缺点是耗电费钱、技术门槛高、设备较为昂贵。

茶膏的历史文化

茶膏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

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以民贡的方式出现,指茶叶膏化。《茶经》一书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这些工序可以简单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并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只是仅仅让“膏”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到了宋代,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更为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

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清朝雍正时期,普洱茶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受,人们开始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方法,采用“大锅熬膏”工艺土制普洱茶膏。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上改进出了“压榨制膏法”,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

同时,著名的药物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茶膏的制作方法”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555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